寄化州学训李四国珍
罗江千里路,此地昔曾游。霜橘垂官舍,波罗覆客舟。儒宗归大雅,殸教讫边州。何处堪吟咏,清风旧有楼。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罗江道路蜿蜒曲折,我曾在此地畅游。
在这座宁静的小城,霜后的橘子挂满官邸院落,佛波树绿荫遮盖了游客的小舟。
知识分子们正在回归传统,向更加广大的人群传播儒学文化。
哪里才是我值得低吟浅唱的地方呢?那是一个遗留着昔日美好时光的风雅之地——清风阁。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寄化州学训李四国珍:这首诗是写给一个叫李四国珍的人,他是化州学的训导,负责教育学生。
2. 罗江:指化州,位于广东省茂名市。
3. 千里路:形容距离遥远。
4. 昔曾游:表示过去曾经来过这里。
5. 霜橘垂官舍:描写了霜降时节的橘子挂在官舍旁的景象。
6. 波罗覆客舟:波罗是一种水果,此处指代水果林。这句表示客人乘船来到了这个地方。
7. 儒宗归大雅:表示儒家学者回归正统。
8. 殸教讫边州:殸教是古代的一种音乐教育,讫表示结束。这句表示音乐教育在边疆地区也得到了推广。
9. 何处堪吟咏:表示什么地方适合吟咏诗歌。
10. 清风旧有楼:表示过去有一个可以欣赏清风的地方,即诗人在此楼上写诗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诗人与友人、山水间悠然情怀的寄怀诗。起句以“罗江千里路”切入,突显空间的辽阔与距离的遥远,由此引出化州的地理方位以及作者的曾经到访。次联“霜橘垂官舍,波罗覆客舟”,意象丰富而生动,既呈现了当地的环境特色,同时也传达了化州的繁荣景象。
第三联的“儒宗归大雅,磬教讫边州”是对化州教育的赞扬,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敬重和对教育的期许。最后两句“何处堪吟咏,清风旧有楼”,既是期待未来在化州能够找到适合的处所进行吟咏,也是对友情的象征。全诗以其清丽的语言,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友情,可谓一幅文人墨客畅游山水的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寄化州学训李四国珍》,是何绛所作。何绛生活在晚唐时期,大约公元850年左右,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藩镇割据,战乱频仍。他本人曾参加过科举考试,但并未获得成功。后来成为一名地方官吏,但也因时局动荡而罢官。
在这个时期,社会矛盾激化,民生疾苦,政治腐败,百姓困苦。作为诗人,何绛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人文关怀,用诗歌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百姓的同情。
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李四国珍的思念,表达了对自己所处时代的忧虑和失望。他希望对方能够在化州学训这个岗位上,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民众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这也反映了诗人对知识、教育和人性的尊重与珍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