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之书记
大用现前全体是,圣凡情尽影难留。
钵盂根底三千界,拄杖头边四百州。
云作伴,月为俦。
到家别有通天路,把定牢关辊绣毬。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眼前所见皆具大用,超凡入圣之情难以停留。
在佛教经典中,世界有数千个领域;众生之间,存在诸多疑惑。
云朵为伴,明月为邻。
到了家,另有一条通天之路,紧握关键之处,继续修炼。
去完善
释义
1. 大用现前:意指佛祖所教授的教法意义广大,如日轮当空,其光明显,使人当下得见诸法实相。
2. 圣凡情尽:“圣”指的是悟道成佛者,“凡”则是指还在生死轮回的普通人。此句表示无论悟道的圣人还是仍在生死轮回的普通众生,其烦恼、执着之心皆可消除。
3. 钵盂根底:钵盂是佛教僧人的餐具,此处用来象征佛教寺院或禅林。三千界,即大千世界,为佛教语,指整个宇宙。
4. 拄杖头边:拄杖,即僧人手中的竹竿,起支撑作用。四百州,佛教认为世界有四大部洲,分别为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和北俱芦洲。
5. 云作伴,月为俦:表达超脱尘世的向往,以云朵为伴,明月为友。
6. 把定牢关辊绣毬:意为把握佛法,坚定地修行,将内心中的种种杂念抛去,如同滚动的绣球。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出自宋代诗僧释慧远之手,诗意雄浑,禅意浓郁,颇有苏东坡、辛弃疾的豪情壮志。诗人以佛家之大用现前的境界描绘了世间万物皆为法相、镜花水月的情境。圣人与凡夫的情感,如同影子般消逝在瞬间,而唯有悟到这种禅机,才能解脱一切烦恼,进入超越世俗的佛国净土。“钵盂根底三千界,拄杖头边四百州”两句则进一步刻画了诗人所追求的至高境界:无垠的三千世界、广袤的四百州都尽在禅杖之下,表达了诗人对于禅意的执着与豪迈。接下来的诗句中,“云作伴,月为俦”再次凸显出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洒脱性情。最后,诗人通过“到家别有通天路,把定牢关辊绣毬”的描述传达了抵达佛法高境的必经之路:把握固有的精神领地,坚定修行信念,方能领悟佛法的无上妙谛。整首诗展现了释慧远作为一名僧人,通过禅意表达人生哲理的独特视角。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之书记》是宋代高僧释慧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徽宗时期(1100-1125年),这是北宋王朝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同时也是禅宗文化发展的高峰期。释慧远作为一位著名的高僧,其诗才横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在这个时代,禅宗文化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接受,成为士大夫阶层和百姓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释慧远以其独特的禅意和深刻的哲理,为人们带来了心灵的慰藉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在释慧远的一生中,他经历了从平民到高僧的蜕变,这使他对人生的理解更为深刻。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社会的关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在创作《送之书记》时,释慧远可能正处于离别之际,有感而发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对未来的期许。这首诗歌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离别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