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江
巴江暮秋末,霜降千林空。
山色不改碧,蓼花无数红。
木叶感湘浦,莼羹忆江东。
艰难志当壮,吾未怨途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巴江暮秋的末尾,霜冻覆盖了千林一片空寂。
山色依旧翠绿,而蓼花却已变得火红。
落叶感知到湘浦的寂静,莼菜汤让我怀念起江东水乡。
即使前途艰辛,我也要保持壮志,从未抱怨路途的穷尽。
去完善
释义
巴江:古水名,即今重庆一带的嘉陵江。
暮秋: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十月。
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时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水分凝结成霜。
千林:形容树木繁茂。
空:空旷,这里指林间因为霜降而变得稀疏。
山色:山景。
不改碧:指山色依然青翠。
蓼花:一种草本植物,秋天开花,红色或白色。
木叶:树叶。
感:感叹。
湘浦:湘江边的地区。
莼羹:用莼菜做的汤。
江东:长江以东的地区,这里指作者的故乡。
艰难:艰苦困难。
志当壮:意志应当坚定。
途穷:路途走到尽头,比喻陷入困境。
去完善
赏析
《巴江》是南宋诗人晁公溯的一首描绘巴江秋天景象的诗歌。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巴江秋天的景色,表达了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保持坚定志向和乐观心态的人生哲学。
首联“巴江暮秋末,霜降千林空”,诗人以巴江的暮秋景象开篇,通过“霜降”这一自然现象,表现出了秋天的肃杀之气。“千林空”则描绘了树叶凋落、树林空旷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萧瑟的氛围。
颔联“山色不改碧,蓼花无数红”,虽然大环境充满了寂寥与寒冷,但“山色不改碧”却展示了山的坚韧不屈,生命的力量依旧存在。而“蓼花无数红”则为这寂寥的场景增添了一抹亮色,尽管是在寒冷的秋天,生命仍然在顽强地绽放。
颈联“木叶感湘浦,莼羹忆江东”,通过对“木叶”、“莼羹”等具有象征意义的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人以秋天的落叶比喻离家在外的心情,又用家乡的莼菜汤勾起对故乡的回忆。
尾联“艰难志当壮,吾未怨途穷”,诗人在这里表达了面对困境时应持有的态度:即使面临艰难的境地,也要坚强面对,不能因为前途渺茫就放弃希望。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使这首诗具有了深远的哲理意味。
总之,《巴江》这首诗通过对巴江暮秋景色的描绘,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坚定信念。同时,诗人也借这首诗传达出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勇敢前行的积极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巴江》是宋代诗人晁公溯的一首描绘巴江风光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88年,此时正值宋朝中期,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
在创作《巴江》时,晁公溯正身处四川,担任重庆府路安抚使兼提点刑狱。作为一位地方官员,他关注民生,关心百姓生活。此次来到巴江,他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吸引,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赞美巴江的诗篇。
当时,四川地区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显著的发展。尤其是长江上游的水运,为当地贸易往来提供了便利。巴江作为长江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担负着连接四川盆地与外界的交通重任。沿途沿江风光秀丽,沿岸百姓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这段时期,北宋末期与南宋初年的战乱对四川地区影响较小,使得当地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生活在这一时期的晁公溯,既能感受到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又能欣赏到和平年代的繁华景象。这些人生际遇和时代背景都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