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林
三间书屋年年在,一点禅灯夜夜明。
门外青苗浑不见,半山松竹自秋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家书房每年都会存在,一盏佛灯整夜照亮。门外那片青色的庄稼已经看不见了,半山腰的松树和竹子却在秋风中发出响声。
去完善
释义
注释:1. 定林:可能是指的某个地方,需要结合具体情境才能明确。2. 张绍文:作者名字,不清楚其具体背景信息。3. 三间书屋:三间房屋的书房或学堂。4. 一点禅灯:一盏用于照明和参禅的灯火。5. 门外青苗:门外的稻田,此处可能指的是学校附近的农田。6. 半山松竹:山腰间的松树和竹子。7. 自秋声:自己发出秋天的声音,形容松竹在秋天中的声音。
去完善
赏析
《定林》这首古诗描绘了诗人对于宁静、自然的向往与追求。首句“三间书屋年年在”点明了诗人在一所安静的书院里生活,环境静谧而恒常。第二句“一点禅灯夜夜明”则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宁静,通过深夜明亮的灯光展现了他内心世界的澄澈。
接着,第三句“门外青苗浑不见”中,诗人提到了周围的环境,原本绿意盎然的田地在此刻却显得模糊不清。这一现象恰好反映了诗人在书院中的心境——仿佛隔离了世俗的纷扰,身处其中便能得到宁静。
最后一句“半山松竹自秋声”则以自然景色收尾,诗人借秋天的松竹之声表达了自身的生活态度,既有从容面对岁月流转的气度,也体现了他坚韧、挺立的个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定林》是清代诗人张绍文的一首古体诗,创作于清朝末年。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时期,内外矛盾尖锐,民众疾苦深重。
张绍文本人是一个关注民生、心怀家国的人,他的人生际遇和时代背景密切相连。在他生活的那个时期,内忧外患并存,清政府腐败无能,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张绍文深感忧虑,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文来唤醒民众的觉悟,抒发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之情。
在《定林》这首诗中,张绍文通过对山林的描绘,表达了对宁静、祥和生活的向往。同时,他也暗示了现实世界的混乱和不公,呼吁人们能够从内心的平静出发,努力寻求和平与安宁,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家园。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