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庵夜宿呈深居先生
松迳转幽密,一程深一程。
涛声在平地,月色正三更。
僧定欲唤起,鹤眠频梦惊。
晓来真富贵,露叶缀珠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曲折的小径转向了隐秘的地方,每走一程就更加深远。
海潮的声音在平地上回荡,月亮的光芒正值深夜。
僧侣们入定后似乎被唤醒,睡梦中的仙鹤也频频惊醒。
清晨降临,大地显得如此富饶美丽,露珠挂在树叶上犹如珍珠般闪闪发光。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山庵夜宿:指在山寺留宿。
2. 深居先生:指隐居于深山的人,此处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者导师。
3. 松迳:指山间松树丛生的路。
4. 幽密:指环境宁静而隐秘。
5. 涛声:指风吹过松林发出的声音。
6. 三更:古代夜晚分为五个时段,三更是最迟的时段,相当于现在的深夜11点至次日凌晨1点。
7. 僧定:指僧人入定,即进入一种冥想状态。
8. 唤起:指唤醒入定的僧人。
9. 鹤眠:指鹤入睡。
10. 珠璎:佛教中的珠宝装饰品,这里形容清晨露水凝结在植物叶片上如同珍珠般美丽。
去完善
赏析
这首五言古诗以描绘山庵夜景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在宁静自然的景致中寻找精神寄托的心情。“松迳转幽密”一句描述了山路的蜿蜒和松树遮挡下的昏暗,给人一种探索未知的感觉。接下来的“一程深一程”则形象地传达了路径越来越幽深、景物越来越神秘的意境。
“涛声在平地”这一句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山间的静谧之中,听到涛声在平坦的土地上回荡,进一步强化了环境的静逸感。而“月色正三更”则描绘了夜半时分,月亮高悬于天空的景象,与涛声相呼应,营造了空灵的氛围。
在接下来的两句“僧定欲唤起,鹤眠频梦惊”中,诗人通过描述僧人和仙鹤的活动,进一步渲染了环境中的安宁与宁静。其中“欲唤起”和“频梦惊”表明尽管处于极度安静的环境中,但仍然存在一些微小的生命活动,展现出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最后,“晓来真富贵,露叶缀珠璎”两句则以清晨时分的露水凝结为珠的形象,展现了大自然神奇的力量,使整首诗呈现出一种奇妙的美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庵夜宿呈深居先生》是清代文人张绍文在康熙年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反映了他在深山古刹夜宿的经历,通过描绘周围的环境和心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对禅意的追求。
在康熙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诸多变革,诸如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等事件。在这期间,张绍文身处庙堂之高,但他仍能体会到生活的平淡与宁静,远离世俗纷扰,寄情山水之间。这首诗便是他对这种人生态度的绝佳诠释。
此外,清朝初期,佛道文化在民间广泛流传,许多人纷纷遁入空门,寻求心灵的慰藉。受此影响,张绍文在诗歌中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禅意,表达了对出世生活的向往。而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繁荣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