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喻炼师归茅山
休粮知几载,脸色似桃红。半醉离城去,单衣行雪中。
水声茅洞晓,云影石房空。莫学秦时客,音书便不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停止进食多时,面色犹如桃花般红润。微醺中离开城市,仅着单衣行走在雪地之中。茅屋中的水滴声在拂晓时分显得格外清晰,云雾在石屋上空飘渺。别学那秦时的旅客,一断了音信便不再联系。
去完善
释义
1. 休粮:停止饮食,这里指喻炼师的修炼生活。
2. 几载:几年,表示一段时间。
3. 脸色似桃红:形容喻炼师面色红润,健康状态良好。
4. 单衣:单层的衣服,这里指喻炼师穿着简朴。
5. 茅洞:指茅山上的山洞,这里喻指喻炼师的修炼场所。
6. 石房:指茅山上用石头建造的房屋,这里也是喻炼师的修炼场所。
7. 莫学秦时客:不要学习秦朝时的隐士,这里提醒喻炼师要保持与外界的沟通。
8. 音书:指书信,这里表示消息或联系。
去完善
赏析
首联“休粮知几载,脸色似桃红。”表明了这位喻炼师长久以来的修行生活,以及他健康红润的面色。
颔联“半醉离城去,单衣行雪中。”以生动的画面展现出喻炼师离别时的情景,形象地描绘了他虽“半醉”却依然潇洒地走在风雪中的形象。
颈联“水声茅洞晓,云影石房空。”诗人用听觉和视觉的相互映照来展现茅山的幽深和空旷,体现出喻炼师所生活的环境的静谧与清幽。
尾联“莫学秦时客,音书便不通。”点明主题,劝说喻炼师不必像避世的秦朝隐者那样断绝与外界的联系,传递出劝喻修炼者保持沟通、关注社会的积极信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描绘唐代诗人李建勋(公元872-952年)送别喻炼师回到茅山的诗作。李建勋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见解。这首诗创作于唐朝末年,此时中国正处于社会政治急剧变革时期,战乱频发,民生疾苦,许多文人士大夫都在寻求精神的寄托和生活的安慰。
喻炼师是当时一位著名的道士,他在茅山修道,以道教修炼著称。在这个特殊时期,人们对于宗教信仰的渴望更为强烈,道家思想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送喻炼师归茅山这一事件反映了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以及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
在诗中,李建勋通过对喻炼师的赞美,表达了对道家思想的敬仰和对修道生活的向往。他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茅山的美景,以及喻炼师在那里的修行生活,以此表达对和平与安宁的追求。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诗传达出自己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