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答汤悦

标题包含
答汤悦
司空犹不作,那敢作司徒。幸有山翁号,如何不见呼。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建勋(872年-952年),字致尧,唐朝末年五代十国时期南唐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年轻时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进士及第后进入官场。在唐朝末年,历任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等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司空一职尚未被任命,怎敢考虑担任司徒呢?幸运的是有个“山翁”的称号,为何却未被称呼?
去完善
释义
【词句注释】 1. 司空:古代官职名,位列三公之一,主管土木工程等事务。这里指唐朝司空杨收。 2. 那敢:不敢,表示谦虚的语气。 3. 司徒:古代官职名,位列三公之一,主管土地、人口等事务。这里指唐朝司徒杨收。 4. 幸有:幸好有。 5. 山翁:指隐逸之士,这里指诗人自己。 6. 如何:为什么。
去完善
赏析
《答汤悦》是一首抒发了诗人内心壮志难酬的哀怨诗。标题中的“答汤悦”,顾名思义是李建勋写给朋友汤悦的一首诗。该诗反映了诗人对国家时政的不满和对自身命运的忧虑,以及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热切期待。 第一句“司空犹不作,那敢作司徒。”暗示了当时朝廷权力中心的混乱局面。司徒、司空分别是中国古代的官职名,而在这两句诗中,诗人使用了借代的手法,暗指当时的朝政无人负责,权臣无能,这使得他深感忧虑和失望。“不作”意味着无所作为,朝廷官员无所作为的背后是国家的不稳定。诗人以此表达了对朝廷的担忧之情。 第二句“幸有山翁号,如何不见呼。”这一句将诗人自己的形象投射到隐居山林的山翁身上。这里的“山翁”是诗人自我的象征,表达了诗人虽然胸怀大志,却无用武之地的悲哀。“不见呼”则揭示了诗人不被赏识,无法为国为民做出贡献的现实处境。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与期待,同时又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与伤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答汤悦》是唐朝诗人李建勋的一首五言诗,创作于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左右。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汤悦的思念之情和对友情的珍视。 在这个时期,李建勋正处在一个人生转折期。他曾在唐宪宗、唐穆宗年间历任地方官员,后因直言敢谏被贬为道州刺史。尽管在政治上受挫,但他并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仍然致力于诗歌创作。这段时间内,他的生活充满了挫折和挑战,但同时也让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友谊的可贵。 在唐文宗开成二年的时代背景下,唐朝正处于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逐渐恢复的时期。然而,这个时期的统治者并未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社会矛盾,导致民间疾苦严重,贫富差距加大。这些现象让李建勋深感忧虑,他在诗中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社会公平的渴望。 在这首诗中,李建勋通过描绘自己与汤悦之间的深厚友谊,表达了他们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同时,他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出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这首诗既是对友情的赞美,也是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体现了李建勋在这一特殊时期的精神风貌和人生态度。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