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水
万派争流雨过时,晚来春静更逶迤。
轻鸥散遶夫差国,远树微分夏禹祠。
青岸渐平濡柳带,旧溪应暖负莼丝。
风鬟倚檝谁家子,愁看鸳鸯望所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春雨纷飞之时,各种水流竞相奔流,到了晚间,春天的宁静显得更为惬意。海鸥轻盈地在夫差国(指太湖)周边盘旋,远方的树木隐约可见夏禹祠。湖边的柳树随着水位上升而逐渐露出树梢,过去的溪流应当已经变暖并生长出莼菜。一名少女倚靠船桨,有些惆怅地看着湖中的鸳鸯,心中暗自猜测它们将要前往何方。
去完善
释义
1. 万派争流:指众多水流争先恐后的流动。
2. 雨过:指雨水下过之后。
3. 晚来春静:春天的晚上很安静。
4. 轻鸥:轻盈的海鸥。
5. 散遶:分散地飞绕。
6. 夫差国:这里指代江南一带地区,因为古代吴国的君主是夫差,而江南地区曾是吴国领土的一部分。
7. 远树微分:远方的树木隐约可见。
8. 夏禹祠:夏禹的祠堂,位于浙江绍兴禹陵附近。
9. 青岸:绿色的河岸。
10. 渐平:渐渐变得平坦。
11. 濡柳带:湿润的柳树枝条。
12. 旧溪:以前的小溪。
13. 应暖:应该变暖。
14. 负莼丝:采摘莼菜。
15. 风鬟:形容头发随风飘动的美妙样子。
16. 倚檝:靠着船桨。
17. 谁家子:谁家的孩子。
18. 鸳鸯:水鸟,雌雄常在一起,比喻恩爱的夫妻。
19. 望所之:望去要去的方向。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江水涨溢的景色,以及诗人在此情景下的感受。首联描述了众多水流在雨后争相流淌的景象,傍晚时分,春天的宁静更为明显。颔联用轻鸥环绕夫差国、远树划分夏禹祠的细节,进一步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与自然的鬼斧神工。颈联则讲述了岸边逐渐变平的柳树和水暖后的莼菜,这是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具体呈现。尾联以一幅人物画卷收尾,表现了愁绪满怀的诗人观望鸳鸯,感叹自身的命运和归宿。整首诗借景抒情,情感深沉,富有哲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水》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建勋的作品,创作于公元847年至908年之间。这个时期正处于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
在晚唐时期,政治腐败、战乱不断,民众生活困苦。而李建勋在这个时期担任过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等官职,对当时的政治现实和社会状况有深刻的了解。他看到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不幸,心中充满忧虑和痛心。
《春水》这首诗以春水比喻时间的流逝,表达了诗人对时光荏苒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诗句“君看流水水,不去东西间”,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无奈和愤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