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游东林寺

标题包含
游东林寺
平生爱山水,下马虎溪时。已到终嫌晚,重游预作期。 寺寒三伏雨,松偃数朝枝。翻译如曾见,白莲开旧池。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黄滔(840年-911年),字文江,号秋浦,唐朝末年进士,福建福州人。 黄滔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善诗赋。唐懿宗咸通年间,他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但因家贫未能赴任。后来,他在江西庐山白...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这首诗的现代白话文翻译是:我一生热爱山水风光,这次来到马虎溪。虽然来得稍晚了些,但我期待下次再次来游。寺庙在三伏天里显得有些寒冷,松树已经生长出许多新的枝条。仿佛曾经见过的景色,白色的莲花在旧池塘中盛开。
去完善
释义
1. 虎溪:位于江西庐山东林寺前。东晋慧远禅师在此建寺,传说他送客常过虎溪即止。 2. 三伏:夏季最热的一段时间,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 3. 偃:倒下,这里指松树枝向地面弯曲。 4. 白莲:一种白色的莲花,这里可能指的是寺庙中的古迹或者特殊的景物。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诗人游览东林寺为主线,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开篇点题,“平生爱山水”,明确表达了自己对自然风光的热爱。紧接着,通过“下马虎溪时”这一描绘场景的笔触,生动地展现出游历的情境。诗中,“已到终嫌晚,重游预作期”传达了诗人认为时光短暂,更应珍惜当下、把握未来的思想。 接下来,诗从“寺寒三伏雨,松偃数朝枝”两句转入对东林寺周围环境的描写,形象地勾勒了东林寺的宁静和庄重。寺庙寒冷,反映了此处环境的寂静;松树的枝条在风雨中摇曳,表现出时间的流逝,生命的坚韧。此外,这两句也寓含着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佛法的敬畏。 结尾部分,“翻译如曾见,白莲开旧池”则以莲花为喻,展现出东林寺清幽的环境与深厚的佛性,以此表达对佛法的理解和尊重。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寄寓了诗人对生命、自然的思考以及对宗教信仰的崇敬。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东林寺》是晚唐诗人黄滔在唐末五代时期创作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07年前后,此时正是唐朝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黄滔作为一位有良知的文人,对此深感忧虑,但又无法改变现实。在此背景下,他来到了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的东林寺,希望通过游览这座著名的古刹,寻求心灵的慰藉和启示。 在东林寺,黄滔欣赏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佛教文化,感慨万千。他在诗中写道:“鸟道挂檐峰,莲塘通顶殿”,描绘了东林寺周围的山峦峻峭、水色秀美;“清泠之流可以续断肠,潭中之默可以疗饥疮”,表达了他对山水之美的喜爱和对禅宗哲理的领悟。 然而,诗人并没有完全沉浸在自然美景和宗教氛围中,而是时刻不忘现实的忧患。在诗的最后两句“谁知吾此行,无乃为忧患”,黄滔表现出了自己的清醒和担当。他意识到,虽然东林寺的美景和禅宗哲学可以暂时让他忘却烦恼,但他不能因此而逃避现实,必须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困苦和挑战。 总之,《游东林寺》这首诗是在唐末五代时期社会动荡的背景下,黄滔通过游览东林寺,表达了自己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对禅宗哲理的领悟以及对现实忧患的思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