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
来禽青李不待熟,枝上作酸能晚黄。
期与虀盐同事业,每因烟雨长风光。
丹心祇有帝心识,苦口宁为众口尝。
掷弃道旁同敝帚,有人负鼎去干汤。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鲜果青李未熟透,枝头青涩能晚黄。
期待与腌菜齐名传,常因烟雨共风光。
赤诚之心唯天子知,辛酸滋味岂众人尝。
丢弃道旁如破帚,有人载鼎而去求汤。
去完善
释义
1. "来禽":指水果枇杷。
2. "青李":一种李子品种,果实青绿色。
3. "虀盐":齑,切碎的咸菜;虀盐即咸菜。
4. "丹心":赤诚的心意。
5. "祇有":只有,祇是"只"的古字。
6. "帝心识":帝王的心思或意图。
7. "苦口":指直言劝谏的话语。
8. "敝帚":破旧的扫帚。
去完善
赏析
《黄梅》一诗描绘了黄梅成熟的季节里,人们在品尝其滋味时所引发的感慨。诗人首先以“来禽青李不待熟,枝上作酸能晚黄”开篇,点出黄梅的青涩和早熟的特点,以及其在风雨中的生长景象。紧接着以“期与虀盐同事业,每因烟雨长风光”表达诗人期盼人生能够像黄梅一样坚韧、纯朴,同时也展现出作者在面对困境时的泰然自若。“丹心祇有帝心识,苦口宁为众口尝”则表达了诗人对品质追求的高尚情操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进一步揭示了黄梅的独特韵味。最后两句“掷弃道旁同敝帚,有人负鼎去干汤”则以道旁的废弃黄梅为引,道出了生活中既有默默无闻的品质,也有被众人赏识的美好,即生活中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关键在于如何应对。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寓意丰富,充分展示了诗人陈宓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黄梅》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陈宓的作品,创作于公元12世纪至13世纪之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南宋时期,国家局势相对稳定,但同时也存在着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
陈宓是南宋著名的文人、官员,他曾担任过多种职务,包括知州、礼部侍郎等。他在任期间,积极推行儒家学说,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因此受到了当时社会的好评。然而,他也因为直言敢谏,多次触怒权贵,导致仕途波折。
在这个时期,黄梅是一种常见的水果,也是人们喜爱的消暑佳品。陈宓通过描绘黄梅的特点,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他也以黄梅为喻,表达了对国家治理和社会风气的关切和期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