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百舌答
祸福无门未可凭,天教有口可无声。
莫嫌口解为身累,雁不能鸣反自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幸福和灾祸没有定数,无法预测,上天让嘴巴可以发声,但也可能选择保持沉默。
不要以为善于表达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就像大雁不会鸣叫反而会被捕杀一样。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代百舌答:此诗名为《代百舌答》,"百舌"即百舌鸟,因其叫声多变而得名,这里用来比喻那些善于言辞的人。
2. 祸福无门未可凭:意思是福祸并非由人掌控,无法预测。
3. 天教有口可无声:指的是天意使然,有时候即使有口才也无法发声辩解。
4. 莫嫌口解为身累:指不要因善于言辞去抱怨自身所受的牵连。
5. 雁不能鸣反自烹:这里的雁是指鸿雁,古人认为鸿雁能传达音信,但在这里却指一种不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人。这句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反而会使自己陷入困境。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寓言诗,以百舌鸟与雁的对比来阐述人生哲理。首句“祸福无门未可凭”寓意生活中的福祸并非注定,关键在于如何应对。次句“天教有口可无声”则体现了沉默是金、韬光养晦的智慧,而第三句“莫嫌口解为身累”则以“口解”之累和雁之自烹的形象比喻了多言易惹祸端的现象。整体而言,这首诗表达了要善于把握命运的哲理,同时提醒人们保持谦逊和低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代百舌答》是南宋诗人潘牥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作于公元1246年,当时正值南宋末年,金人南侵,家国山河破碎,民族矛盾激化。潘牥身处在这个战火连天、民不聊生的时代,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感慨。
诗人以“百舌”(鸟名)自喻,表达了自己在乱世中的无奈与哀愁。他感叹自己无法像凤凰那样展翅高飞,只能在荆棘丛中苟且偷生。这种对命运不公的愤怒和对国家的担忧,反映了他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的责任与担当。
在诗中,潘牥还描绘了战乱带来的民生疾苦:田地荒芜,村落破败,百姓流离失所,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苦难。然而,尽管现实如此残酷,诗人仍然坚定地相信国家终将复兴,人民终将安居乐业。这种信念使他的诗歌充满了希望和力量,成为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