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传灯录
谁谓拈花后,联芳直至今。
到头珠有水,未免线因针。
蝶在花犹在,春深草亦深。
轩窗倚疏豁,闲听洞龙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谁说赏花之后,花儿纷纷凋谢?
至今仍有一串串芬芳的花儿开放着。
到头一颗珍珠有水分,难免还要借助线穿进针孔。
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花儿仍在盛开;春天的深处,草木愈发繁茂。
倚靠在窗口,透过稀疏的窗户看向外面,闲暇时聆听山泉的声音。
去完善
释义
1. 拈花:佛教故事,据载佛祖释迦牟尼在灵鹫山讲法,手中拈起一朵花,众僧都不解其意,只有大迦叶微笑,佛祖遂把佛法传授给他。后来“拈花一笑”成为禅宗典故,象征顿悟。
2. 联芳:比喻有才德的人相继而出或友好相处。这里指历代禅宗高僧传承佛学。
3. 有头珠:有珍珠的贝壳。
4. 水:这里是“谁是”的谐音双关。
5. 未免线因针:比喻尽管有所成就,仍无法避免因果轮回的道理。
6. 蝶在花犹在:形容生命的循环往复。
7. 春深草亦深:描绘春天的景色,意味着美好的时光容易流逝。
8. 轩窗:古代建筑中的窗户,也泛指房屋。
9. 疏豁:宽敞明亮。
10. 洞龙吟:比喻深沉的禅机。
去完善
赏析
《读传灯录》是明代诗人释守卓所创作的一首咏史诗歌。诗中通过对禅宗典故的描绘,表达出作者对禅宗精神的理解和追求。
首先,首联“谁谓拈花后,联芳直至今”描述了禅宗的历史传承。拈花一笑是禅宗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的一个典故,这里诗人以此表达对禅宗历史源流的敬意和赞叹。联芳则意味着禅宗精神得以延续,直至今日。
颔联“到头珠有水,未免线因针”是对禅宗修行过程的揭示。珠子象征着禅意,水则是智慧的源泉。虽然最终的成就如同珍珠般璀璨,但修炼的过程依然离不开不断的努力和积累。线与针的关系,则寓意着禅宗修行过程中需要把握的微妙关系,既要有明确的方向,又要有精细的操作。
颈联“蝶在花犹在,春深草亦深”通过蝴蝶和花草的意象,表达了禅宗倡导的平等观念。万物皆有情,一切生命都在相互依存中共同生长,体现了禅宗强调的无我、无分别的理念。
尾联“轩窗倚疏豁,闲听洞龙吟”则展现了诗人对禅修生活的向往。轩窗代表静谧的环境,疏豁则意味着心灵的解脱。在这里,诗人以洞龙吟作为象征,表达了对禅宗精神境界的追求,即摆脱尘世纷扰,达到心灵宁静的境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读传灯录》是南宋诗人释守卓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约在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宋朝末年,政治腐败、外敌入侵,社会动荡不安。
诗人释守卓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他成年后,因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佛学的热爱,选择了出家为僧。在这段时间里,他游历各地,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讨佛学和人生哲学。在这个过程中,他对禅宗的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因此创作了这首《读传灯录》。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现状以及诗人的生活经历。同时,我们还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