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徐高御挽歌

标题包含
徐高御挽歌
蒲密遥千载,鸣琴始一追。公卿传世范,仁义续灵基。 不待南游禄,何先北帝期。玉棺从此闭,金鼎代相欺。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张说(667年-730年),字道济,一字说之,洛阳人。唐朝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 张说早年参加科举考试,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中进士,历任太子校书郎、左补阙、右史、凤阁舍人等职。武则...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很久以前遥远的梦想,如今抚琴才得以追寻。 古时的贵族们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风范,仁爱义气延续着生命的根基。 南方的理想无须等待实现,帝王的期待又在何方? 既然已得所愿,何必再去欺骗世人。
去完善
释义
1. 蒲密:指徐高御的籍贯之地。这里应是古代地名。 2. 遥千载:形容时间久远。这里表示对徐高御敬仰之情,认为他的人格和精神品质值得世人敬仰和传承。 3. 鸣琴:比喻官员以仁爱治理百姓。这里用来赞美徐高御的德行。 4. 世范:世代楷模。这是对徐高御德行的崇高评价。 5. 仁义:仁爱和正义。这里是称赞徐高御的道德品行。 6. 续灵基:灵基即灵魂之基础,此句意为让后代传承他的精神财富。 7. 不待南游禄:古代士人追求功名,出游南方求得禄位,这里的“不待”表示在还未实现功成名就之前就已离世。 8. 何先北帝期:北帝即北方之神,这里用北帝代表死亡。这句诗的意思是徐高御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9. 玉棺:古代贵族的丧葬用具,用玉石制作而成,这里象征高贵和尊严。 10. 金鼎:古代宫廷或寺庙中用于烹煮香料的铜器,常作为祭品,这里暗示祭祀。 11. 代相欺:指后世之人为了名利地位互相排挤、欺诈。 总结:这首挽歌主要表达了对徐高御的敬意和对他的早逝感到惋惜之情。同时也警示后人要珍视道德操守,切勿为了名利地位而牺牲道义。
去完善
赏析
《徐高御挽歌》是唐朝诗人张说为悼念徐高御所作的一首挽歌。全诗通过对徐高御一生的回顾,展现了他高尚的品质和成就。首联“蒲密遥千载,鸣琴始一追”,以遥远的距离象征徐高御的高尚品质,表达了对他的敬仰之情。颔联“公卿传世范,仁义续灵基”,称赞徐高御身为公卿,却能够传承世范,用仁义之心延续先祖的基业,表现了他的家国情怀和崇高的道德风范。颈联“不待南游禄,何先北帝期”,表达了徐高御的人生观:他并不追求功名利禄,而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为先,体现了他的淡泊名利和坚定信念。尾联“玉棺从此闭,金鼎代相欺”,意味着徐高御的离世使得世人再也听不到他美妙的琴声,但金鼎代替了人间对他的赞美,寓意他的精神和事迹将永远流传。全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徐高御挽歌》是唐代文学家张说创作的一首悼念诗。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也就是公元713年至741年之间。此时,唐朝进入了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被称为“开元盛世”。 在创作这首诗时,张说已步入中年,经历了宦海沉浮,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曾担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要职,后因得罪权臣被贬为相州刺史,后又因谏言被召回长安,历任兵部侍郎、中书令等职。这些经历使他对生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此时期,唐玄宗积极推行科举制度,选拔贤能之士,使文人得以施展才华。张说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深受唐玄宗赏识,他与贺知章、王之涣等人并称“文学四友”,成为当时文坛的代表人物。因此,在这首诗中,张说通过悼念故人,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友谊的珍视。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