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赴朔方军应制
礼乐逢明主,韬钤用老臣。恭凭神武策,远御鬼方人。
供帐荣恩饯,山川喜诏巡。天文日月丽,朝赋管弦新。
幼志传三略,衰材谢六钧。胆由忠作伴,心固道为邻。
汉保河南地,胡清塞北尘。连年大军后,不日小康辰。
剑舞轻离别,歌酣忘苦辛。从来思博望,许国不谋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明主的领导下,我们推崇礼乐文化,善用忠诚的老臣。恭敬依靠神明赐予的力量和智慧,去抵挡那些险恶之人。受到荣耀的恩典,为国家保驾护航,巡游于河山之间。阳光灿烂,星辰璀璨,朝堂上洋溢着崭新的音乐和诗篇。从小立志研究兵书战策,虽然年老但仍有才华,忠实与勇敢相随,坚守着道德与正义的原则。汉朝守卫着河南,让北方的敌人无法靠近。连续多年的军事斗争后,即将迎来幸福安康的日子。战争中的剑舞成为友情的象征,歌声让人忘记艰苦与辛劳。一直以来我们向往着博大的志向,为了国家,我们可以忘记个人利益。
去完善
释义
1. 朔方:唐朝北方边境地区,泛指幽州、并州以北之地。
2. 应制:应皇帝之命而做。
3. 礼乐:礼仪与音乐,这里代指国家治理之道。
4. 明主:贤明的君主,指唐玄宗。
5. 韬钤:古代兵书《六韬》和《玉钤篇》的并称,这里指军事战略。
6. 老臣:诗人自谓,他曾任宰相,时年五十四岁。
7. 恭凭:恭敬地依靠。
8. 神武:神明威武,赞美皇帝的英武。
9. 鬼方:殷周时代北方少数民族之名,这里借指北方的敌人。
10. 供帐:准备行旅器物。
11. 荣恩:皇帝的恩典。
12. 山川:泛指江山国土。
13. 诏巡:皇帝的巡视。
14. 天文:天象。
15. 日月丽:太阳和月亮,比喻皇帝的荣耀。
16. 朝赋:朝廷上的赋颂之作。
17. 管弦:音乐。
18. 三略:古代兵书,传说为黄石公所作。
19. 六钧:六石之弓,形容弓力之大。
20. 胆由忠作伴,心固道为邻:以忠诚为伴侣,使道义成为内心坚定的原则。
21. 汉保河南地:汉朝时曾在河南地设置郡县。
22. 胡清塞北尘:胡人清扫边塞的战尘。
23. 大军后:战争结束后。
24. 小康辰:太平盛世。
25. 剑舞:古人送别时常有舞剑助兴的习俗。
26. 歌酣:饮酒欢歌。
27. 思博望:思念广博的愿望,意指为国家谋求长久利益。
28. 许国不谋身:为了国家利益而不考虑个人安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题为《将赴朔方军应制》,是张说在接获朝廷征召命令去朔方军中担任军事职务时所作。全诗共10句,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二句“礼乐逢明主,韬钤用老臣”,是对皇帝的赞美,表示自己在英明的君主手下任事,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人。这是典型的忠诚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同时也暗示出自己壮志未酬的情怀。
第三、四句“恭凭神武策,远御鬼方人”,表达了诗人要凭借神的智慧和勇气制定策略,抵抗北方外族入侵的决心。从这一联可以看出诗人身为将领的职责和决心。
第五、六句“供帐荣恩饯,山川喜诏巡”,描绘了诗人离开京城时所受到的荣耀,并且也写到了诗人将在山水之间完成他的任务。
第七、八句“天文日月丽,朝赋管弦新”,意味着星象显示着太平景象,朝廷中乐声悠扬,呈现出一种安详和谐的氛围。
第九、十句“幼志传三略,衰材谢六钧。胆由忠作伴,心固道为邻。”则表现出诗人虽然年岁已高但仍有坚定的信仰和对国家的忠诚。
最后两句“汉保河南地,胡清塞北尘。连年大军后,不日小康辰。”表明诗人相信汉朝能够守护住河南的土地,战胜北方外族的侵略,为国家带来幸福安康的日子。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将赴朔方军应制》是唐朝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张说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714年,此时唐玄宗李隆基刚刚即位,国家正处于恢复元气、整顿边防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张说正担任着右相兼修国史的要职,他的职责就是要辅佐皇帝治理国家,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由于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张说在朝中的地位并不稳定,时常受到其他政治势力的排挤和打压。这使得他在面对国家重任时,既有决心和责任,又充满了忧虑和不安。
在同时间段内,唐朝的社会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一方面,由于长期的战乱和社会动荡,国家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另一方面,新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急需对国家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恢复国家的繁荣和强大。这使得张说等文人士大夫在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既要应对外部威胁,又要处理好内部矛盾,肩负着沉重的历史使命。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