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次崇德
倦身只合卧家林,客里消磨感慨心。
水国逢春梅未见,山城到午雾犹深。
地名不记维舟问,酒味曾谙入巷寻。
泛宅浮家何日了,庄头栽竹已成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身体疲倦只适合在家中休息,在旅途中消磨了感慨的心情。在水乡地区遇到春天还未看到梅花,在山城中午雾气依然很深。不知道地名只能问船夫,品尝过酒的味道就在巷子中寻找。何时才能结束这样的漂流生活呢?村庄的那边已经种下了竹子并已长成浓荫。
去完善
释义
【词句注释】:
1. 舟次:停船靠岸的地方。
2. 崇德:古代县名,在今浙江省桐乡市一带。
3. 合:应该,应当。
4. 家林:家乡,故乡。
5. 客里:在外地,作客他乡。
6. 消磨:消耗,耗费。
7. 感慨心:心怀感慨。
8. 水国:江南水乡地区。
9. 山城:山区的小城。
10. 午:中午。
11. 雾犹深:雾气还很重。
12. 维舟:系舟,停泊船只。
13. 谙:熟悉。
14. 泛宅浮家:指四处漂泊的生活。
15. 庄头:村庄附近。
16. 栽竹:种植竹子。
17. 成阴:长成浓荫。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厌倦漂泊、渴望安定的心情。首联中的“倦身”和“感慨心”说明诗人在旅途中感到疲惫,并对自己的处境有所感慨。颔联描绘了水国的春天尚未到来,山城的雾气仍然浓重的景象,这也反映了诗人身处的环境。颈联中,诗人通过询问地名和寻找美酒,表现了他在旅途中的无奈与彷徨。尾联则表达了对归隐田园的向往,希望早日过上宁静的生活。全诗以景寓情,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展现了他的生活态度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舟次崇德》是南宋诗人叶绍翁的一首描绘行旅途中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晚期,也就是公元12世纪末期至13世纪初期之间。这个时期正值南宋王朝风雨飘摇之际,国家政治腐朽,民族矛盾尖锐。
叶绍翁在此时期的人生际遇颇为曲折。他曾一度受到朝廷的重视,但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在离开庙堂之后,他开始了漫长的游历生涯,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这段时间的游历使得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也为他的诗歌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在诗中,叶绍翁通过对旅途风光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他也暗含了对现实社会的讽刺,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叶绍翁善于运用含蓄的手法,使诗意更加深邃,引人深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