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半山祠
归去田畴问老农,力行新法竟何功。
已知供佛追前过,尚惜修书谢数公。
塑像难陪夫子壁,古祠谁访觉王宫。
都来二百年间事,燕麦戎葵几度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返回田间向老农民询问,努力实施新法取得了什么成果?
已经知道供佛弥补从前的过失,但还是惋惜写感谢信给诸位先生。
雕像难以陪伴孔夫子的画像,古老祠堂谁会探访呢?
这都是近两百年间的事了,燕麦和蜀葵已经历了几度风雨。
去完善
释义
1. 谒半山祠:指的是宋哲宗元祐年间在杭州(今浙江杭州)祭拜王安石祠堂的活动。
2. 归去田畴问老农:这里的“归去”指回到民间。“田畴”是农田的意思。“老农”泛指农民,在这里也代表最基层的民众。
3. 力行新法竟何功:“力行新法”指的是积极推行新法。这句话询问王安石推行的各项政策有何成效。
4. 已知供佛追前过:指王安石已知道他的变法未能完全获得成功,留下了一些遗憾。
5. 尚惜修书谢数公:这里提到王安石曾经对那些在变法过程中支持他的人表示感谢。
6. 塑像难陪夫子壁:意思是王安石的雕像难以与孔子的画像并立在一起。这表示王安石虽然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但他的地位和贡献还不足以与孔子相提并论。
7. 古祠谁访觉王宫:这里是说已经很少有人来参观这个祠堂了。“觉王宫”指的是佛教寺院。
8. 都来二百年间事,燕麦戎葵几度风:这两句是说从王安石推行新法至今已经过去了两百年,其间发生了许多事情,人们对他变法的看法也已经发生了变化。“燕麦戎葵几度风”意味着世事变迁、沧桑轮回。
去完善
赏析
《谒半山祠》这首诗表达了对王安石变法的感慨和对历史的沉思。首联“归去田畴问老农,力行新法竟何功”,通过询问老农这一形象,表现出诗人对于新法实施效果的关切和探寻,同时暗示了新法在民众中的接受程度。颔联“已知供佛追前过,尚惜修书谢数公”,表明了诗人在审视新法的同时,也看到了其局限性和失误。颈联“塑像难陪夫子壁,古祠谁访觉王宫”,则表达了王安石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尾联“都来二百年间事,燕麦戎葵几度风”,以燕麦和戎葵历经风吹雨打的形象,寓示着历史的沧桑变迁。全诗语言含蓄,情感深沉,既展示了王安石变法的曲折历程,又传递出诗人对历史风云的深刻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谒半山祠》这首诗是由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创作的。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在南宋晚期,大约在公元1189年-1264年之间。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政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到了南宋末期,金朝的入侵和南宋朝廷的内忧外患,使得人民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志士都纷纷投入到了抗金保国的斗争中去。
叶绍翁是南宋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才横溢,被誉为“江湖派”的代表人物。在他的青年时期,他曾一度被任命为“西川漕幕”,但由于时局动荡,他未能上任。后来,他成为了一位著名的隐逸之士,以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和理想。在他的晚年时期,他来到了半山祠,拜祭了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并写下了这首《谒半山祠》。
在这首诗中,叶绍翁表达了对王安石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借以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尊严的坚守。他在诗中写到:“乌江亭畔月沉西,百尺孤城揭翠低。千古英雄成底事?半山祠下路东西。”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英雄的崇敬和对现实命运的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