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舍小憩
犬驯迎且吠,儿小笑还啼。
樱熟施鱼网,桑空卧竹梯。
枯枝禽啄折,野草鹿眠低。
屋后登山路,牛栏更向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狗儿迎人欢快地叫着,孩子们看见大人回来就笑着又哭起来。
樱桃熟了,人们忙着用鱼网收获;桑叶已经长满枝头,竹梯子在树丛间静静躺着。
枝头干枯的树枝被禽鸟啄折,露出里面新绿的嫩芽;野草丛生的地方,小鹿在低处静静地休息。
从屋后的登山路上,能看到那边的牛栏,它是向着西边的。
去完善
释义
1. 田舍:农村的房子或者家庭。这里指的是农村住所。
2. 小憩:暂时休息一会儿。
3. 驯:指狗的温和服从。
4. 迎且吠:迎接并且叫喊。这里指的是狗看到生人时既表示欢迎又用叫声提醒主人。
5. 儿小笑还啼:孩子笑了然后又哭了。这里表现小孩子情绪波动大,表达直接。
6. 樱熟:樱花成熟的时候。
7. 施鱼网:布置渔网。
8. 桑空:桑葚成熟的季节。
9. 卧竹梯:在竹林中放置梯子。
10. 枯枝禽啄折:枯树枝被禽鸟折断。
11. 野草鹿眠低:鹿在草丛中安眠。
12. 登山路:上山的小路。
13. 牛栏:牛的圈舍。
14. 更向西:朝向西方。
去完善
赏析
《田舍小憩》叶绍翁
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园风光图。开篇两句“犬驯迎且吠,儿小笑还啼”生动地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和谐与温馨,狗儿温顺地向来客吠叫,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容和哭声交织在一起。
接着,“樱熟施鱼网,桑空卧竹梯”描述了农民们在樱桃成熟时张网捕捉果实,同时在桑树上搭起竹梯以方便采摘桑叶。这两句展现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同时也体现了农村生活的朴实与自然。
接下来的“枯枝禽啄折,野草鹿眠低”则通过鸟类啄食枯枝和鹿儿在草丛中沉睡的景象,描绘出一片静谧祥和的氛围。
最后两句“屋后登山路,牛栏更向西”为画面增添了空间感,引导读者想象诗人在观察田园风光时的视角和位置。
整首诗歌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动的田园生活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田舍小憩》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时期,具体时间无法确定,大约在公元1194年至1224年之间。
在这个时期,叶绍翁历经人生的起起落落,他原本出身望族,家族显赫,但因时局动荡而家道中落。于是他在科举中求取功名,希望在官场实现自己的抱负,但屡试不第,最终放弃了科举之路。在田间生活的过程中,他渐渐关注民生疾苦,了解民间生活,这也为他的诗歌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这一时期,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政局相对稳定,但土地兼并问题严重,农民生活困苦,战乱带来的流离失所亦使许多人倍感无奈。叶绍翁作为一位关注民生、富有同情心的诗人,将这种感受融入到了诗歌创作中。因此,《田舍小憩》不仅仅是对田园风光的描绘,更是对当时社会矛盾以及民众疾苦的反映。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