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龙井山中村叟
雨打荒篱豆荚垂,柴门未启立多时。
客来自掘蹲鸱煮,旋拾枯松三数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秋雨拍打着枯萎的豆藤,门还未开却已等待多时。
客人来到挖掘沙瓜,迅速收集几根枯松树枝。
去完善
释义
1. 访:拜访。
2. 龙井山:地名,位于浙江杭州,以产龙井茶而闻名。
3. 中村叟:中村的老者,这里指居住在龙井山中的老人。
4. 雨打荒篱:雨水打在荒芜的篱笆上。
5. 豆荚垂:指豆荚因雨水而低垂。
6. 柴门:用木头或竹子做成的简陋门扉。
7. 未启:尚未打开。
8. 立多时:站立了一段时间。
9. 自掘:自己挖掘。
10. 蹲鸱:一种形似蹲伏之猫头鹰的古井。
11. 煮:用水煮沸。
12. 旋拾:立即捡拾。
13. 枯松:干枯的松树。
14. 三数枝:三五根。
去完善
赏析
《访龙井山中村叟》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居生活画卷。首句“雨打荒篱豆荚垂”以自然景象开篇,雨水滴落在荒芜的篱笆上,豆荚低垂,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丝静谧与生机。第二句“柴门未启立多时”则展现出主人的生活状态,即使没有访客,他依然静静地守在门口,等待有缘人的到来。
接下来的两句诗则描述了客人到访时的情景:“客来自掘蹲鸱煮,旋拾枯松三数枝。”当有客人来临时,主人立刻热情地招待他们,亲自挖掘出美食,并以松树作为燃料,表现出主人的真诚和纯朴。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传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令人感受到田园生活的宁静美好。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访龙井山中村叟》是南宋著名诗人叶绍翁的作品,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公元12世纪中期至13世纪初,即宋宁宗时期。
在创作这首古诗时,叶绍翁正处于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他的家族在政治斗争中受到排挤,导致他远离朝堂,开始关注民间疾苦。因此,他对农村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经常走访农村,了解百姓的生活状况。
这一时期的南宋社会,由于长期的政治斗争和战乱,民生凋敝,农民生活困苦。然而,农村的生态环境依然保持得相当好,这给叶绍翁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他的笔下,农村风光、农事活动以及农民的淳朴生活都得到了生动的描绘。
此外,叶绍翁还受到禅宗文化的影响,他在诗中表达了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综上所述,《访龙井山中村叟》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主要包括:叶绍翁的人生经历、南宋时期的社会状况以及禅宗文化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这首充满田园风情和人文关怀的古诗的诞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