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谢屐亭赠谢行之
君家灵运有山癖,平生费却几緉屐。
从人唤渠作山贼,内史风流定谁识。
西窗小憩足力疲,梦赋池塘春草诗。
只今屐朽诗不朽,五字句法谁人追。
天台览遍兴未已,天竺山前听流水。
秦人称帝鲁连耻,宁向苍苔留屐齿。
乙庵是渠几世孙,登山认得屐齿痕。
摩挲苔石坐良久,便欲老此岩之根。
吾侬劝渠且归去,请君更学遥遥祖。
遥遥之祖定阿谁,曾出东山作霖雨。
乙庵未省却问侬,莫是当年折屐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你家有个钟爱山景的文人,一生都在山间留下痕迹。
有人叫他山贼,但他的才情与风流传世谁能知?
在窗边休息,脚上乏力,梦中却在写那篇“池塘春草”的诗句。
如今他的木屐虽已破败,但诗句永恒,那些五字的句式又有谁能够追赶呢?
天台山的景色他已看过无数,然而在天竺山前依然听得见流水的声音。
古人称帝而遭到鲁连的羞耻,何必在青苔上留下木屐的痕迹?
乙庵啊,是你哪位先祖的后代?
登山时找到了那个被遗忘的木屐印迹。
抚摸着石头坐在那里很久,就想在这里度过晚年。
我劝你还是回去吧,你要学的应该是那个遥远的先祖。
那位遥远的先祖是谁?他曾经在东山降下甘霖。
乙庵却不明白地在问我,难道你是当年的折屐老人吗?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君家灵运:指叶绍翁的友人谢行之,此处用谢灵运的典故。
2. 几緉屐:几双木屐。
3. 从人唤渠作山贼:别人称呼他为山贼。
4. 内史风流:指谢灵运曾任永嘉太守,有风流才情。
5. 西窗小憩:在窗户旁边休息。
6. 梦赋池塘春草诗:梦中创作了描绘春天池塘的诗篇。
7. 五字句法:五言诗句的格律。
8. 天台览遍:游览天台山。
9. 天竺山前:天竺山附近。
10. 秦人称帝鲁连耻:秦始皇统一六国,鲁仲连认为这是可耻的事情。
11. 宁向苍苔留屐齿:宁愿在青苔上留下鞋印。
12. 乙庵:谢行之的字。
13. 几世孙:几代后人。
14. 认得屐齿痕:认出木屐留下的痕迹。
15. 坐良久:坐了很久。
16. 老此岩之根:在此地终老。
17. 吾侬:我。
18. 且归去:暂时回去。
19. 请君更学遥遥祖:请你在你的祖先中寻找值得学习的人。
20. 曾出东山作霖雨:这里用孔子比喻自己的祖先,希望他们能像孔子一样发挥重要作用。
21. 乙庵未省却问侬:乙庵不明白这个问题的答案来询问我。
22. 莫是当年折屐翁:是不是当年的那个折屐翁(王羲之)。
去完善
赏析
该诗为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共分十联。首联提及谢行之(字乙庵)家的先祖谢灵运有山癖,一生花费很多木屐,因而被人们称作“山贼”。颔联以游人为线索,描绘了谢灵运的作品和事迹依然流传不衰,但他究竟算不算风流才子,因时代变迁而难以确定。
颈联描述了作者在窗外休息时,看到一位疲惫不堪的游人,梦见自己在池塘边写诗,借此表达对谢灵运才情的敬仰。尾联则以今昔对比,感叹谢灵运的诗歌传世久远,无人能及,表达了他对古人风采的赞美。
接下来的六联,分别描绘了天台、天竺山等景观,以及作者与乙庵的交流。最后两联,作者劝乙庵学习他的远祖,为社会做出贡献,结尾流露出对古人的敬仰和对乙庵的期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谢屐亭赠谢行之》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在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所作。这一时期,正值宋金和议之后,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士大夫阶层普遍表现出消极、颓废的情绪。叶绍翁本人曾任江湖郎中和添差昊天观,但仕途并不如意。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下,作者借用了东晋名士谢灵运的典故,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遭遇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此时,谢灵运在历史上已被视为隐居山林、放浪形骸的象征,与叶绍翁的身世颇有些相似之处。叶绍翁巧妙地运用了“谢屐”这个意象,将自己和谢灵运的命运联系起来。在古代,屐是一种木头鞋子,便于行走于泥泞之中。而谢灵运所穿的木屐被称为“谢屐”,成为了他游山玩水的象征。
此外,该诗也反映出当时文人墨客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他们在诗歌中寄托自己的情感,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和对高尚情操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