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葛天民栽苇
叶碍渔舟入,丛分水国宽。
低回藏鹭渚,仿佛钓鱼竿。
荡户和萍送,溪翁当竹看。
所怜如许节,不耐雪霜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绿叶妨碍了渔船的进入,茂密的树枝将水面分割得宽阔。
白鹭在丛中回旋藏匿,隐约可见钓鱼竿的影子。
绿色的浮萍随着水波荡漾,飘向远方;那位以竹为杖的老者,此刻正专注地观看着。
令人怜惜的是那些如此的节气,却无法承受雪霜的寒冷。
去完善
释义
1. 叶绍翁:南宋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市)人。
2. 《赋葛天民栽苇》:这是一首描绘芦苇的诗,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芦苇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3. 葛天民:诗人的朋友,善种芦荻,此诗即是赠予他的。
4. 叶碍渔舟入:这句描述了芦苇丛生在河流中,对渔船的通行造成了阻碍。
5. 丛分水国宽:这句话意味着芦苇丛生,使得河流看起来变得宽阔。
6. 低回藏鹭渚:这句说鹭鸟在芦苇丛中来回飞翔,有时隐藏在芦苇丛中。
7. 仿佛钓鱼竿:这表示钓鱼者在钓鱼时,竿影隐约可见,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8. 荡户和萍送:荡户是指河边的水户人家,他们经常见到河水中的浮萍,这表现了民间的生活场景。
9. 溪翁当竹看:溪翁指的是居住在溪流边的老者,他常常把芦苇当作竹子来看待。
10. 所怜如许节,不耐雪霜寒:诗人对这些芦苇生长的环境和经历感到怜悯,因为它们无法承受寒冷的天气。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自然画面,通过具体的景物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首联中,“叶碍渔舟入,丛分水国宽”,描述了湖面宽阔、荷叶茂盛的景致;颔联中,“低回藏鹭渚,仿佛钓鱼竿”,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在想象中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颈联中,“荡户和萍送,溪翁当竹看”,则展示了江南水乡特有的生活风情;尾联中,“所怜如许节,不耐雪霜寒”,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生命力的感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赋葛天民栽苇》是南宋诗人叶绍翁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正值宋金对峙时期。此时,国家战乱频仍,民生疾苦,但文人墨客们仍然寄情山水、关注民间生活,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的忧虑。
诗人叶绍翁在此时期也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他曾担任礼部郎中,后因直言被贬,辞官回乡,过着隐居的生活。尽管如此,他仍然关心国家大事,以诗歌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在这首诗中,他以“栽苇”这一平常的事物为题材,寓托了百姓在困苦中的坚韧和生活信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