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嘉言叔溪行和其韵
山下江清水见沙,杖头沽醉酒旗家。
多情黄菊知人意,故放篱边三四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脚下江水清澈可见河沙,
拐杖处是挂着酒旗的酒家。
金黄的菊花像是知情人的心意,
特意在篱笆旁绽开三四朵花儿。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嘉言:即指美言,赞美的话语。
2. 叔溪:是诗人所交往的人的名字。
3. 杖头沽酒:拿着拐杖去打酒,是一种口语化的说法。
4. 酒旗:古代酒店悬挂的标识招牌,类似现代的酒馆标志。
5. 黄菊:秋天的菊花,象征萧瑟的秋天。
6. 篱边:靠近篱笆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嘉言叔溪一起出游的场景,以山下的江水、酒旗等元素构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杖头沽醉酒旗家"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们悠闲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出他们对乡村生活的热爱。黄菊这一形象在诗歌中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它象征着友情和相聚,诗人以此表达对友情的珍视。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是一首表现诗人与友人共享田园风光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侍嘉言叔溪行和其韵》,是由南宋著名学者、诗人陈文蔚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即南宋晚期。这一时期,政治腐败、外患频仍,社会矛盾激化,诗人们普遍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在这一特殊时期,陈文蔚的遭遇也非常坎坷。他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然而,由于家道中落,他不得不离家谋生,以教授为生。他的才华得到了当时许多名流的赏识,但由于种种原因,他始终未能在仕途上有所建树。这种怀才不遇的经历,使他在诗中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南宋晚期政治局势动荡不安,金国、蒙古等外部势力的侵略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国内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尖锐,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下,文人墨客们纷纷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希望用自己的文字唤起人们对现实的反思和改变。
在这首诗中,陈文蔚通过对叔溪行(一种古代水上交通工具)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人生的感慨和对国家的担忧。他以平易近人的语言,描绘了民间百姓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对普通民众的关切之情。同时,他也通过对比,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民众的苦难,表达了自己的忧患意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