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戴文进赤壁图
元丰有案诗成狱,五载南来事迁逐。黄冈形胜无处无,赤壁矶头山水绿。古树深蟠不老根,悬崖泻下飞来瀑。白露横江风气凉,月出东山皎如烛。扁舟欸乃击空明,主宾逸兴何当足。歌声上薄斗牛寒,玉箫吹起鲛人哭。此时此景情最融,那识升沉与荣辱。旧存词赋未凄凉,千古虹光耀人目。临安画史艺无双,貌得生绡横半幅。挥毫几度不成吟,祗恐神游笑俚俗。绵邈高风何处寻,漠漠江云寄遥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元丰年间,因诗而成狱;五年来,我被流放至南方。黄州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无处不在,赤壁矶头的山水风光更是绿意盎然。古树深深扎根于大地,永不老去;悬崖上飞泻而下的瀑布如同天外来水。白露横在江面上,清风袭来倍感凉爽;月光从东山升起,明亮如烛火一般。小船在水面摇曳,击起波光粼粼;主宾兴致正浓,情谊满满。歌声嘹亮,响彻云霄;玉箫吹起,好似鲛人哭泣。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让人陶醉其中,忘却了世间的升沉与荣辱。昔日的诗词歌赋如今看来依然光芒四射,照耀着人们的双眼。临安的画师技艺高超,用画笔描绘出生动的人物画面。挥毫之间,几度难以成诗;只怕诗意太过浅显,惹人发笑。高尚之风已消失在遥远的岁月之中,唯有江水滔滔,寄托着我对远方的思念。
去完善
释义
《题戴文进赤壁图》:陈炜所作的《题戴文进赤壁图》是赞美赤壁美景及表达友情的一首诗。"题戴文进赤壁图"即这首诗的主题是描述戴文进所绘的赤壁景色画作。
1. 元丰有案诗成狱:此处指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的故事。元丰是北宋年号,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2. 五载南来事迁逐:意思是苏轼被贬到黄州五年。
3. 黄冈形胜无处无:黄冈,即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形胜,指山川胜迹。这里是说黄州的自然景色很美。
4. 赤壁矶头山水绿:赤壁矶头,指黄州赤壁山临江的矶头。山水绿,形容山水相映的美景。
5. 古树深蟠不老根:古树,老树;深蟠,深深扎根于地下;不老根,意指树根持久不衰。
6. 悬崖泻下飞来瀑:悬崖,陡峭的山崖;泻下,水流倾泻而下;飞来瀑,瀑布从天而降的样子。
7. 白露横江风气凉:白露,秋天的露水;横江,水面上; 风气凉,秋天凉爽的风。
8. 月出东山皎如烛:月出东山,月亮从东方升起;皎如烛,形容月光明亮如同蜡烛。
9. 扁舟欸乃击空明:扁舟,小船;欸乃,摇橹声;击空明,划破水面映出的天空倒影。
10. 主宾逸兴何当足:主宾,指画家和诗人;逸兴,飘逸的兴致;何当足,如何满足。
11. 歌声上薄斗牛寒:歌声,唱歌的声音;上薄,上达;斗牛寒,形容歌声嘹亮。
12. 玉箫吹起鲛人哭:玉箫,玉制的洞箫;鲛人,神话中的美人鱼;哭,指声音感人。
13. 此时此景情最融:此时此景,指画的景象;情最融,感情最融洽。
14. 那识升沉与荣辱:那识,哪里知道;升沉,指地位升降;荣辱,名誉和耻辱。
15. 旧存词赋未凄凉:旧存,过去留存的;词赋,诗歌。
16. 千古虹光耀人目:虹光,虹彩般的光芒;耀人目,光芒耀眼。
17. 临安画史艺无双:临安,南宋都城杭州的别称;画史,画家;艺无双,技艺无人能比。
18. 貌得生绡横半幅:貌得,描绘出来的样子;生绡,未漂煮过的丝织品,用于书画;横半幅,占据了画面的一半。
19. 挥毫几度不成吟:挥毫,挥笔书写;几度,多次;不成吟,无法写成诗。
20. 祗恐神游笑俚俗:祗恐,恐怕;神游,心神游走,这里指欣赏绘画时的心神投入;笑俚俗,讥笑世俗之见。
21. 绵邈高风何处寻:绵邈,遥远的样子;高风,高尚的风格或品质;何处寻,去哪里寻找。
22. 漠漠江云寄遥瞩:漠漠,弥漫的样子;江云,江河上的云彩;寄遥瞩,寄托遥远的目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画作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元丰年间黄州赤壁之战的回忆和思考。诗人首先提及元丰年间的案件,表示战争的残酷,然后通过描述黄冈的山川美景和赤壁矶头的绿意盎然,展现了战争的破坏与自然的生命力。接下来,诗人通过对古树的描绘,表达了历史的厚重感,同时通过对悬崖瀑布的描绘,表现了自然的壮丽。接下来的两句则描绘了夜晚的江景和月色,表达了诗人的感慨之情。紧接着,诗人通过描述扁舟、歌声、玉箫等元素,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态度和人生观,即人生的喜怒哀乐与生死荣辱在自然面前都不值一提。最后,诗人以赞美的口吻描绘了画作的技艺,并表示自己多次尝试都无法完全表达出对这幅画的感受,只能寄情于江云之中,表达了对画作的赞美和对战争的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戴文进赤壁图》是明代诗人陈炜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根据诗歌内容,我们可以推测出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如下:
在明朝时期,戴文进是一位著名的画家,擅长山水画。陈炜则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文人,对历史有着深厚的了解。在这样的背景下,陈炜参观了戴文进的赤壁图作品,并为之深深感动,于是写下了这首题画诗。
在创作这首诗时,陈炜正值壮年,对生活充满热情和理想。他在生活中可能经历过挫折和困境,但始终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理想的坚守。在这样的心境下,他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理想和信念的追求。
此外,明朝时期的社会政治背景也与这首诗的创作息息相关。在这个时代,国家繁荣昌盛,文化艺术事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文人墨客们纷纷通过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陈炜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受到了戴文进的启发,创作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题画诗。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