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开先寺
长忆匡庐秀,无由结胜缘。风涛避彭蠡,冠盖到开先。径转山环抱,岩欹树倒颠。昙花当马落,萝薜向人悬。瀑布檐飞玉,香炉顶吐烟。排窗招五老,入室见诸天。胜地堪栖迹,名途暂息肩。矢心方味道,有口懒参禅。倦倚云边榻,行看石上镌。旧题半磨灭,诗语尚新鲜。景物知多少,诗家画未全。兴酣乌夕没,坐久月东圆。笔醮潜龙窟,茶烹接竹泉。客怀清似洗,俚句不成篇。想像陶彭泽,追寻李谪仙。神交来梦寐,为我足吟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常常怀念庐山的美景,无缘在此结下良缘。避开风浪澎湃的鄱阳湖,迎来繁华的车马到达开先寺。小路曲折,山峰环绕,岩石峻峭,树木倾倒。如同马上开花般美丽的景致,藤蔓垂挂在路边。瀑布从屋檐般的地方飞溅而下,形如玉带;香炉峰顶云雾缭绕,如喷吐烟雾。推开窗户,可以看到五老峰;走进室内,仿佛可以见到天界诸神。这等美好的地方,确实是理想的栖息之地,短暂的歇息也可缓解旅途的疲劳。我一心一意去体验这里的美妙,却无心参禅悟道。疲倦地靠在云边的卧榻上,沿途欣赏着石刻的诗句。过去人们留下的题诗已经模糊不清,但诗句依然显得新鲜生动。这里的景物如此之多,诗歌和绘画都无法完全展现其韵味。兴致正浓时,太阳即将落山;久坐之后,月亮在东方缓缓升起。用笔蘸取龙潭水,泡茶的泉水来自翠竹林。游客的心情变得清净如水,但腹中俗句难以为诗篇增色添彩。想象一下陶渊明的桃花源,追寻李白笔下的人间仙境。我们灵魂交融于梦境,为我在梦中提供足够的诗意素材。
去完善
释义
1. 匡庐:指江西庐山,又称匡山。
2. 彭蠡:鄱阳湖的古称。
3. 开先:即开先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境内的庐山莲花峰下,始建于唐代。
4. 昙花:指寺中供奉的佛像,“当马落”表示佛像高耸。
5. 萝薜:藤蔓植物。
6. 五老:庐山著名的五老峰。
7. 入室见诸天:意为进入佛寺看到许多佛像。
8. 乌夕没:傍晚时分,乌鸦归巢的景象。
9. 月东圆:指月亮升起,即将圆满。
10. 潜龙窟:庐山的一处山泉,相传吕洞宾曾在此修炼。
11. 接竹泉:指泉水从竹子中流出。
12. 陶彭泽:陶渊明,彭泽县令,隐逸诗人。
13. 李谪仙:李白,曾任翰林供奉,被誉为“诗仙”。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作者游览开先寺时的所见所感。诗人以“长忆匡庐秀”起笔,表达了对庐山美景的深切怀念。接下来,他写到了避开风浪到达彭蠡(即鄱阳湖)的船队,以及前往开先寺的车马队伍。沿途的风景令诗人陶醉,如风涛中的昙花、挂在枝头的人参等奇特景象。诗人还描述了开先寺周边的壮观景观,如瀑布从屋檐下倾泻而下,香炉峰顶升起袅袅炊烟。此外,他还拜访了五位隐者,走进了寺中诸神的居所。在这样美丽的景致中,诗人决定暂时放下名利,全身心投入到对佛法的领悟中。在这里,他流连于云端般的床榻,欣赏着石上的石刻;他读到了过去的题词,虽然有些已模糊不清,但诗的语言仍然鲜活生动。这里的美景让人难以尽数,而诗人的笔墨也难以将之完全呈现出来。诗人描绘了自己沉浸在美景之中的快乐时光:夜幕降临,乌云逐渐消散,明月高悬,夜晚显得格外静谧。诗人书写绘画之时,犹如身临其境。最后,诗人以缅怀陶渊明和李白的诗句收尾,表达了自己对于文学创作的热爱和执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开先寺》是明朝诗人陈炜的一首描写游览开先寺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正是明朝政治较为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陈炜作为一位文人官员,过着相对安逸的生活。然而,他并未沉迷于这种生活,而是保持着对自然、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在这种心态下,他写下了这首描绘游览开先寺的诗歌。
开先寺位于浙江金华,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刹。陈炜在游览这座寺庙时,被其古朴的建筑、庄重的佛像以及周围美丽的山水所吸引,从而产生了创作的灵感。通过这首诗,他表达了对古人智慧和艺术的敬仰,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