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下湖渔者
渔舠逗晓来相续,短笆乱割春塘渌。
须留一半还诗翁,要看早晚鸳鸯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渔船在晨曦中相继归来,竹篙在水中划出春色四溢的池塘。
只留下一半的碧波荡漾给诗人想象,欣赏早出晚归的鸳鸯沐浴美景。
去完善
释义
《观下湖渔者》
注释:
1. 渔舠(yú dāo):渔船。
2. 逗晓(dòu xiǎo):拂晓,天刚亮的时候。
3. 相续(xiāng xù):一个接一个。
4. 短笆(duǎn bā):指竹制的渔具,这里指竹制的捕鱼工具。
5. 乱割(luàn gē):胡乱捕捞。
6. 春塘(chūn táng):春天的池塘。
7. 渌(lù):清澈的水。
8. 诗翁(shī ér):诗人。
9. 早晚(zǎo wǎn):早出晚归。
10. 鸳鸯浴(yuān yāng yù):比喻夫妇在一起。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观下湖渔者的情景。首先通过“渔舠逗晓来相续”表现了清晨时分渔民们开始一天工作的忙碌景象,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于渔业生活的关注与关心。接下来的“短笆乱割春塘渌”进一步揭示了渔民在春季清澈的池塘中作业的场景。
然而,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提出了“须留一半还诗翁”的设想。这里的“须留一半”指的是希望渔民能够留下一些鱼以供诗人的灵感所需。而“要看早晚鸳鸯浴”则表现出了作者想要观察、欣赏鸳鸯在水中嬉戏的生活习性,从中获取创作的灵感和乐趣。
整首诗生动地展示了一幅渔业生活画卷,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诗歌创作的执着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观下湖渔者》是唐代诗人盛烈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在下湖地区,渔者们在清晨捕鱼时繁忙而有序的场景。盛烈在观察这一场景后,运用生动的笔触和形象的语言,表达了对渔民生活的同情和关注。
创作时间为公元8世纪,此时唐朝正处于盛世时期,社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定。盛烈是一位出身贫寒的诗人,早年历经磨难,晚年才在文学领域崭露头角。他的诗歌多反映民间疾苦,关心民生。这首《观下湖渔者》正是他深入民间、关注百姓生活的代表作之一。
在唐代,渔业是重要的农业门类之一,当时的人们依赖渔业获取食物。然而,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过度捕捞,渔业面临很大的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盛烈通过这首诗呼吁人们关注渔民的生活,保护渔业资源,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民的关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