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白发

标题包含
白发
白发非有种,如何忽自生。 尽从方寸地,莳此两三茎。 场屋债犹欠,山林计未成。 头颅知渐丑,羞向镜中呈。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并非天生就有白头发,不知何时忽然生出。 全都来自内心的方寸之地,种出了两三根白发。 科举考场的债务还没还清,山林中的生活计划也没完成。 知道自己的头变得越来越丑,不敢对着镜子呈现出来。
去完善
释义
1. 白发:这首诗的题目是《白发》,主要描绘了诗人对头发变白这一自然现象的思考与感悟。 2. 非有种:并非天生就有白发的存在。 3. 如何忽自生:为什么突然之间就生出了白发呢? 4. 尽从方寸地:这里的“方寸地”指的是头皮,意思是说所有的白发都从头皮上生长出来。 5. 莳此两三茎:莳,种植的意思;两三茎,指两三根白发。整句话意思是,我的头上开始出现了两三根白发。 6. 场屋债犹欠:这里借用了科举考试的概念。在古代中国,读书人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来谋求功名。其中,乡试又称场屋,考上称为举人。诗人用“场屋债犹欠”来形容自己还没有完成科举考试,尚未取得功名。 7. 山林计未成:诗人以隐士归隐山林为理想生活,但至今还未实现这个计划。 8. 头颅知渐丑:随着白发的增多,诗人意识到自己的容颜逐渐衰老,丑陋。 9. 羞向镜中呈:因为头上的白发,诗人觉得不好意思面对镜子中的自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白发》,是诗人盛烈的咏物抒怀之作。诗人通过对白发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生活、事业和人生的感慨。 首联“白发非有种,如何忽自生”,以疑问的形式开篇,表达了诗人对白发产生的惊讶与无奈。这里的“有种”,意味着有规律、有根源,而白发忽然出现,似乎毫无理由,无法预测。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象征着生活中的诸多不如意和不测。 颔联“尽从方寸地,莳此两三茎”,诗人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白发比喻为草木,它们生长在自己的心头之地——方寸之地。虽然只有两三茎,但却占据了诗人的心灵空间。这里表现了诗人对白发滋生引发的忧虑和感叹。 颈联“场屋债犹欠,山林计未成”,诗人提到了自己的处境:一方面,他还在为科举考试而努力,所谓的“场屋债”,即指尚未完成的功名之路;另一方面,他也曾向往过归隐山林的生活,但至今未能实现。这两句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矛盾心态和对未来的迷茫。 尾联“头颅知渐丑,羞向镜中呈”,诗人借白发之貌,感叹自己的容颜日渐衰老,形象已不再美好,甚至感到羞愧,不敢面对镜子中的自己。这里的“丑”并非真的相貌丑陋,而是诗人对自己的一种自责和反思,对过去的悔恨和对未来的担忧。 整首诗以白发为引子,通过对人生种种遭遇的抒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和事业的执着追求,以及面对困境时的无奈与感慨。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深沉,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白发》是唐朝诗人盛烈的一首五言古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玄宗至德年间(756-758年),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国家内外交困,战争频繁。 在这段时间里,盛烈的生活和事业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曾是一位在朝为官的文士,但由于政治斗争的原因,他被贬谪到了偏远地区,失去了原来的地位和荣誉。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对人生的无常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对时光流逝产生了强烈的感慨。 此外,唐玄宗至德年间,国家正处于安史之乱期间,社会动荡,民生疾苦。盛烈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诗人,他的心情也变得沉重起来。他在诗中表达的对时光的感叹,实际上也是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虑。 总的来说,《白发》这首诗是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创作的,诗人的个人际遇和社会背景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