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风
小窗帘箔护重重,榾柮鑪心蜕骨红。
昨夜朔风能凛冽,冰花亦结砚池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小帘轻掩重重影,炉火红透骨芯燃。
昨夜寒风呼啸至,砚台水中凝冰花。
去完善
释义
朔风:指北风、寒风。
盛烈:猛烈,热烈。
小窗帘箔:小窗上的帘子和门上的金属薄片。
护重重:一层又一层的防护。
榾柮:树桩、木头块。
鑪心:炉子中心。
蜕骨红:像蜕皮的骨头一样发红。
凛冽:形容严寒。
冰花:凝结在物体上的冰层或霜的花纹。
砚池:砚台上的凹槽部分。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冬日书房的景象。首句“小窗帘箔护重重”写出了诗人为了保护书房内暖和的氛围而挂起了厚重的帘子。次句“榾柮鑪心蜕骨红”则是描述了炉火在寒风中熊熊燃烧,为书房带来了温暖和光明。接下来的“昨夜朔风能凛冽,冰花亦结砚池中”则展现了夜晚寒风肆虐的情景,甚至连砚台上的水都结冰了。整首诗通过细节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冬日书房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于冬日的独特感受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朔风》是清朝诗人盛烈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正值清朝初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较为繁荣。
在这时期,盛烈作为一位有理想、有志向的文人,对自己的才能充满信心。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屡次失败,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这种人生际遇使得他对现实产生了深刻的反思,进而对个体在社会中的处境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诗歌创作方面,盛烈受到了杜甫、陆游等前辈诗人的影响,崇尚“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他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融入诗歌创作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此外,康熙年间的社会背景也与盛烈的创作息息相关。当时,清朝刚刚建立不久,社会政治制度尚不完善,科举考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这使得许多像盛烈一样的文人在追求功名的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这种时代背景无疑加深了盛烈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个体命运的同情,从而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