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山中回忆东山老

标题包含
山中回忆东山老
山游兴发特寻君,屐齿筇枝绕四邻。 峰北看云忘世务,涧南听水得天真。 名高寂寞存僧史,林下风流似晋人。 何日枇杷苦笋熟,却游未减去年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杨蟠(1027年-1106年),字公济,号章武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出生于江苏苏州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 杨蟠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中进...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游玩山中时兴致勃发,特地来寻找好友一同欣赏美景,我们踏屐撑杖穿越四周的邻居。站在山峰北面欣赏白云时,仿佛忘记了世间的琐事,而在山涧南面聆听流水声,又找到了生活的真实本质。你的名声如此之高以至于在僧侣的历史中留下记载,但你依然保持着林下的风流,如同那些魏晋名士一般。什么时候枇杷和苦笋才能成熟?那时我们再一起来游览,其快乐程度不会比去年春天减少。
去完善
释义
1. 山游:指游览山水风光的活动。 2. 兴发:兴致勃发,兴致高涨。 3. 寻君:寻找友人。这里指寻访东山老。 4. 屐齿:木屐底部前后两个突出的部分,用作行走时的支撑。这里代指鞋子的痕迹。 5. 筇枝:竹杖,古人出行时用来辅助行走的工具。 6. 四邻:指附近的邻居。 7. 峰北:山峰的北侧。 8. 看云:观看云朵变化,古代文人常常以此作为抒发情感、寄托理想的方式。 9. 忘世务:忘记世俗的事务,表示超脱尘世纷扰的心境。 10. 涧南:山涧的南侧。 11. 听水:聆听水流的声音,也有陶冶性情、涵养道德的寓意。 12. 天真:本真的状态,这里指自然界的原始风貌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3. 名高:名声显赫,这里形容东山老的名声。 14. 寂寞:冷清、寂静的环境,这里指寺庙的宁静氛围。 15. 僧史:记载僧人生活和事迹的历史。 16. 林下:树林之下,这里指隐居山林的生活方式。 17. 风流:风度翩翩,才华横溢,这里指东山老的潇洒风度。 18. 晋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这里指东山老具有魏晋名士的风范。 19. 何日:哪一天。 20. 枇杷:一种水果,初夏成熟。 21. 苦笋:一种竹笋,味道微苦,春季上市。 22. 却游:重游,再次游览。 23. 未减:不减反增,反而更加浓厚。 24. 去春:去年的春天。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杨蟠的一首描绘山林风光与友情交流的诗作。诗中通过对山中游历的回忆,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真挚情谊。 首联“山游兴发特寻君,屐齿筇枝绕四邻”,描述了作者在山中游历时突发兴致去寻找友人的情景,以及他们在山中漫步时的情景。诗人以“屐齿筇枝”来形象地展示他们登山涉水的艰辛旅程,同时也暗示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颔联“峰北看云忘世务,涧南听水得天真”,通过写景抒情,表达了诗人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心境。在高山之巅,诗人欣赏着翻滚的白云,忘却了尘世的纷扰;在山涧之畔,诗人聆听着潺潺的水声,领略了大自然的纯真之美。这种超然物外的境界,正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生活。 颈联“名高寂寞存僧史,林下风流似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赞美和敬仰之情。诗人认为,尽管友人名望甚高,但内心仍保持着一份寂寞与宁静,这与那些隐居于山林之间的僧人们一样,具有高尚的品质。同时,诗人还认为友人与魏晋时期的文人墨客一样,拥有潇洒风流的气质。 尾联“何日枇杷苦笋熟,却游未减去年春”,表达了诗人期待与友人再次相聚的愿望。诗人想象着枇杷和苦笋成熟的季节,届时他们一定会再次结伴出游,共度美好的时光。这种期待之情,使整首诗更加充满温情和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中回忆东山老》是宋代诗人杨蟠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和怀才不遇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初期,具体时间已不可考。 杨蟠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战乱频繁、民生疾苦的年代。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然而在他的时代,科举制度尚未完全恢复,士人阶层地位低下,政治黑暗。这使得杨蟠在仕途上一直未能得到重用,一生都在民间奔波,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在这一时期,国家内外交困,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宋朝在与金、元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国土不断被蚕食,人民生活困苦。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志士都选择隐逸山林,以诗言志,抒发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杨蟠也不例外,他在长期的流浪生涯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物,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政治黑暗的不满和对自身命运的哀叹。这首《山中回忆东山老》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这首诗中,杨蟠通过描绘山中的美景,表达了对过去的回忆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在现实中遭遇的种种困境和无奈。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