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竺上寺呈东山仲灵冲晦
入林已忻猿鸟乐,共傲浮生胜大还。
身外是非云不系,社中留恋雨相关。
篮舆寂寞愧彭泽,拄杖风流肖德山。
寄语葛洪岩下水,莫流清梦落人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进入森林后,与猿猴和鸟儿共享快乐,一同度过无忧无虑的生活。外界的是非纷争与我无关,我在村庄里与朋友共度美好时光。在这寂寞的马车上,我自愧不如陶潜;手杖上的风流事就像庄周的蝴蝶梦。我要告诉葛洪山下的泉水,别让清澈的梦流向人间。
去完善
释义
1. "入林":进入树林,这里指诗人进入天竺上寺所在的山林。
2. "忻":欢喜,愉悦。
3. "猿鸟":猿猴和鸟类,这里比喻诗人与友人在山林间的愉快心情。
4. "浮生":人生的短暂和不稳定,这里引申为诗人和友人的世俗生活。
5. "胜大还":胜过神仙般的逍遥自在。大还,道家术语,指修炼成仙后的回归本源。
6. "身外":指与自身无关的事情。
7. "是非":指世俗的纷争和纠葛。
8. "云不系":形容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状态。
9. "社中":指天竺上寺。
10. "留恋雨":指诗人和友人因雨而暂时滞留于天竺上寺。
11. "篮舆":竹轿,这里代指诗人自己。
12. "彭泽":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曾任彭泽县令,此处借指诗人自己的隐逸之情。
13. "拄杖":手杖,这里代指诗人的朋友。
14. "风流":潇洒的风度。
15. "肖德山":模仿德行高尚的人。德山,即唐末五代时的禅僧德山宣鉴。
16. "葛洪岩":位于浙江杭州的天竺山,相传晋代葛洪曾在此炼丹修道。
17. "莫流":不要流淌。
18. "清梦":美好的梦境。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诗中,诗人杨蟠以游历天竺上寺为背景,表达了与友人共度时光的喜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的“入林已忻猿鸟乐”描述了诗人与友人进入山林的愉悦心情,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接下来,“共傲浮生胜大还”则传达出诗人和友人在山中度过浮生之际的感受,他们暂时忘却尘世纷扰,享受超脱凡俗的清静生活。
接下来的诗句“身外是非云不系,社中留恋雨相关”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争的态度,他们认为身外之事如过眼云烟,不值得挂怀。而在同友人相聚的时光里,即使是阴雨连绵的日子也变得充满诗意。这种情感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传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寄情山水的旷达胸怀。
“篮舆寂寞愧彭泽,拄杖风流肖德山”这两句诗人则借用了陶渊明和杜甫的形象来比喻自己的处境和心境。“篮舆”是陶渊明的别号,而“拄杖风流”则来自杜甫的诗句。诗人以此表示他与友人一起度过了充实而有意义的时光,却感叹自己无法像陶渊明那样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最后两句“寄语葛洪岩下水,莫流清梦落人间”则是诗人对山中景色的赞美和对葛洪岩下水的寄托。他期许流水能将这份美好的清梦留在人间,将他们的快乐时光永远留存。此处的“寄语”也呼应了标题中的“呈”字,使整首诗的主题更加鲜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游天竺上寺呈东山仲灵冲晦》是南宋诗人杨蟠所作。这首诗意境优美,表达了诗人在游览天竺山时的所见所感。从诗句来看,诗人身处山林之间,观赏着古刹美景,感受着佛家的静谧和安宁,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感慨。
在创作这首诗时,杨蟠正处于南宋时期。此时中国历史上的战争与动乱刚刚平息,社会相对稳定。杨蟠身为文人墨客,生活相对安逸,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他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关于杨蟠本人,他是南宋的一位著名文人,与其他诗人一样,他有自己的人生际遇和感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文人们往往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对世界的看法。因此,我们可以推测,杨蟠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他对这个时代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态度。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