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炉
天地风霜日夜新,地炉稳坐暖如春。
筋骸已畅心无用,转愧窗间映雪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外面的世界已是日新月异。而在这个温暖的房间里,我坐在火炉旁,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我的身体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休息,但我的心却感到空虚。这让我不禁觉得羞愧,因为我本应该像那些透过窗户看雪的人一样,寻找更多的人生意义。
去完善
释义
《地炉》是宋朝诗人杨蟠创作的一首描绘冬日取暖情景的诗。以下是注释:
1. 地炉:在地面挖出的炉子,用于燃烧柴火或煤炭来供暖。
2. 风霜:指寒冷的风和霜冻,这里表示冬天的寒冷环境。
3. 日新:每天都在变化,这里表示天气一天天变冷。
4. 稳坐:安稳地坐着。
5. 筋骸:筋骨,这里指身体。
6. 心无用:心情平静下来,无所事事。
7. 转愧:反而感到羞愧。
8. 窗间映雪人:指窗前一边读书一边观察雪景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地炉”为题,描绘出一幅冬日温暖图景。首句“天地风霜日夜新”写冬日的严寒,通过“风霜”和“日夜新”的意象表现出寒冷之猛烈与持久。然而诗人笔锋一转,写道“地炉稳坐暖如春”,表示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地炉却能为人们提供一片温暖的天地。接下来两句“筋骸已畅心无用,转愧窗间映雪人”则是诗人对内心世界的反映,他以地炉中的人们为例,表示自己虽然有地炉这样的舒适环境,但身心舒畅之下却无法像窗外映雪的人一样去努力、去拼搏,因而感到惭愧。整首诗既有外部的景物描绘,也有内心的反思和感慨,展现了诗人独特的人生哲学和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地炉》是南宋诗人杨蟠的一首描绘冬日围炉的诗作。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1127-1279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乱时期,金兵南侵,宋室南渡,国家陷入南北对峙的境地。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杨蟠作为南宋的一位官员和文人,经历了战乱、流亡和政治斗争。他的一生波折重重,曾在官场中沉浮,也曾因政治原因被贬谪。这些人生经历使他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有着深刻的体会。
在冬季严寒之际,杨蟠以地炉为主题,通过对地炉取暖的场景描绘,表达了人们在家中团聚的温暖情景,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百姓在艰苦环境中求生存的现状。这首诗既展现了诗人的家国情怀,也传达了他在战乱岁月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