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周宣义
无酒浇陈草,将诗刻隧碑。
遗名从此在,真意竟谁知。
教子还余事,周人亦有时。
忆尝从夜话,欲去更迟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没有美酒滋润枯草,只有诗歌镌刻于石碑。
遗留名声在此处,真正意义有谁明?
教育孩子是次要之事,周公也曾有闲暇时。
回想曾经一起夜谈,想要离去却更加依依不舍。
去完善
释义
1. 陈草:比喻诗人对已故友人的悼念之情。这里的“陈”指时间长久,“草”指杂草丛生,借以表达思念之情已经积累很久。
2. 将诗刻隧碑:诗人用诗歌来铭记已故友人的事迹。“隧碑”是墓前记述死者生前事迹的石碑。
3. 遗名:遗留的声名或声誉。这里指已故友人的名声。
4. 真意:真实的意图或想法。这里指已故友人的真实意愿。
5. 周人亦有时:诗人感慨周宣义的贤德之人也会死去。这里的“周人”是指周宣义,即诗人悼念的对象;“有时”表示有结束的时候,即死亡。
6. 从夜话:指与周宣义一起谈论诗词的情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周宣义的深切悼念之情。首联“无酒浇陈草,将诗刻隧碑”描绘了周宣义的墓地景象,以表达诗人对故人的哀思。颔联“遗名从此在,真意竟谁知”表达了对周宣义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其生平的敬仰和对其真意的理解。颈联“教子还余事,周人亦有时”则是对周宣义作为父亲和丈夫的责任担当的肯定,以及对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贡献的赞誉。尾联“忆尝从夜话,欲去更迟迟”表达了诗人对与周宣义相处时光的留恋和对失去这位挚友的哀痛。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展现了诗人对故人的真挚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挽周宣义》是南宋诗人陈傅良创作的一首悼念友人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64年,即南宋孝宗隆兴二年。在这个时期,南宋朝廷偏安一隅,面临着金国的强大压力,国家形势较为紧张。
在这段时间里,陈傅良的生活和创作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他原本是一个文人,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逐渐意识到文人墨客的清闲生活并不能为国家做出贡献,于是他开始关注国家政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他与周宣义成为了好友,共同探讨时政,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然而好景不长,周宣义因病去世,这使陈傅良感到十分悲痛,于是他写下了这首《挽周宣义》来表达对他的怀念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