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浙西宪舟过钓台有感
一再登临万事非,裹头还已雪垂垂。
敢论笔力今无恨,欲附碑阴始不疑。
台阁有人堪共政,江山如此且随宜。
论功汉鼎吾何有,自是风流百代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又一次登上了这座高台,回想起过去的事恍若隔世。梳理头发,发现已经白霜满头。也许如今我的笔力已不如当年,但我并不遗憾。想要把我的名字镌刻在碑上,我心中再无疑惑。朝廷中有与我共同治理国家的人才,江山如此多娇,我们就随顺自然吧。谈论起汉鼎之功,我又有什么可以夸耀的呢?我不过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流传百代的文人罢了。
去完善
释义
1. "一再登临":指作者曾多次游览钓鱼台。"登临"意为登山临水,这里引申为出游观光。
2. "裹头还已雪垂垂":"裹头"意为头裹白巾,象征老年;"雪垂垂"表示满头白发。
3. "敢论笔力":"敢"意为不敢;"笔力"指书法艺术的表现力。
4. "台阁有人堪共政":"台阁"指朝廷的尚书省或地方的高级官署;"共政"意为共同参与政务。
5. "论功汉鼎":"汉鼎"指汉朝的基业;"论功汉鼎"意思是谈论汉朝开国功臣的业绩。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诗人陈傅良在乘船经过浙江钓鱼台时,对于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于自身处境的思考。诗中表达了他多次登台览胜,而今头已花白,回顾过去,似乎一切皆非。诗人认为现在谈论文笔功力已无关紧要,而在碑石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才是让人信服的成就。江山景色虽然美丽,却难以抵挡岁月的侵蚀。诗人感叹自己无法比肩汉代的英雄们,但他依旧向往着流芳百世的风采。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的无奈、对已逝岁月的怀念以及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除浙西宪舟过钓台有感》是南宋著名诗人、政治家陈傅良所作。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65年,正值宋金对峙时期。此时,南宋政权已经偏安江南一隅,而北方中原地区则被金国占领。在此背景下,南宋朝廷内部逐渐形成了主战派和主和派的对立。
陈傅良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他曾在南宋朝廷担任要职,对国家的内外事务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他曾多次提出抵抗金国侵略、收复失地的建议,但并未得到南宋皇帝的采纳。在他出任浙西宪时,途经富春江上的严子陵钓台,回想起东汉隐士严子陵的淡泊名利、高尚品质,感慨万分,于是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
在这首诗中,陈傅良以严子陵的典故为引子,表达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他以严子陵为榜样,表达了希望自己也能像严子陵那样,超脱世俗纷扰,坚守自己的信念和高尚品质。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南宋朝廷昏庸无能、腐化堕落的不满,以及对金国侵略者的痛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