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了禅人
未明定观三千界,且看江西十八滩。
照出芙蓉城下月,金波影里麦秋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没有明确地看到三干世界的景象,暂且来欣赏江西十八滩的美景吧。月光照耀着芙蓉城下的景色,金波倒影中感受到秋天的丝丝凉意。
去完善
释义
1. 送了:送别的意思,此诗是诗人与友人告别时所作。
2. 禅人:指修行禅定的僧人,此处为送别对象的尊称。
3. 未明定观三千界:“未明”,还未看到或理解清楚的意思;“定观”,即定心观察,也指对事物有深入了解和感悟;“三千界”,佛教用语,指十方世界或整个宇宙,这里代指广大世界。整句意思是,还没完全看清和理解广大的世界。
4. 且看江西十八滩:"且看",先看看;"江西",长江上游一段,因位于原江南西道而得名;"十八滩",是指江西信江中下游的众多险滩,共有十八处,这里用来借指路途中的险阻。整句是表达作者希望朋友在前进的路上能够克服重重困难。
5. 照出芙蓉城下月:"照出",照亮;"芙蓉城",古代成都的别称,传说五代时有芙蓉仙子降临,使得成都满城芙蓉花,故得此名。整句意思是,照亮了芙蓉城下的月光。
6. 金波影里麦秋寒:"金波",指月光;"麦秋",指收获麦子的季节,一般是农历四月至五月间;"寒",表示气候较冷。整句意思是,在明亮的月光下,麦收季节却感觉有些寒冷。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送了禅人》是南宋诗人释慧远所作。诗中的禅人,是指参禅悟道之人,这首诗是送别一位禅人的诗。
首句“未明定观三千界”,意指还未明确自己的观念和修行方式,就已经离开原来的生活领域。这里的“三千界”可以理解为泛指各个领域或者境界。这句表达的是诗人对于禅人离去的惋惜和不舍之情。
第二句“且看江西十八滩”,是对禅人的寄语。“江西”是中国江西省的简称,而“十八滩”则是江西赣江上著名的险滩。这里暗示禅人在未来的路上会遭遇各种困难和险阻,提醒他要有所准备。
第三句“照出芙蓉城下月”,描绘了禅人离去时月色如画的景象。“芙蓉城”即四川省成都市,这里以芙蓉花喻指成都。诗句传达了诗人对禅人离去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最后一句“金波影里麦秋寒”,以深秋时节金黄色的稻田为背景,表现出诗人对季节变化、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麦秋寒”也寓意着丰收之际的寒冷天气,表达了诗人对禅人未来生活的关心。
整首诗通过对禅人离别的描述,抒发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关切。在诗歌中,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了禅人》是唐代高僧释慧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755年至762年之间,即安史之乱期间。这个时期唐玄宗在位,但由于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和边将拥兵自重等原因,国家陷入了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最终导致安禄山、史思明叛乱。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期,释慧远作为一位出家人,关注社会现实,关心百姓疾苦。他的一生经历了从沙门到禅宗的转变,这使得他对禅宗的教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在《送了禅人》一诗中,他以深情的笔触表达了对友人的关怀和不舍之情,同时也传达了对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
在这首诗中,释慧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与朋友别离的伤感。他巧妙地运用佛教中的“禅”这一概念,表达了对友人远离尘世纷扰、追求心灵宁静的美好祝愿。同时,诗人也通过这首诗传达了自己对时代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注。这种关注社会现实的情怀,使得释慧远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广泛的社会意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