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
城笳吹下暮云边,萤照书帷夜未眠。
游子不堪征袖薄,西风懒诵捣衣篇。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城市的军号在暮云边吹响,夜晚萤火虫照亮了书房窗帘,我还没有入睡。远方的游子因衣裳单薄而不堪寒冷的侵袭,西风吹过,他懒得去阅读那些描写思念亲人的诗篇。
去完善
释义
1. 城笳:指城楼上传来的胡笳声。
2. 萤照:萤火虫发出的微光。
3. 书帷:书房的帷幕。
4. 游子:离家在外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5. 征袖:远行者的衣袖。
6. 西风:从西方吹来的风,这里指秋天的寒风。
7. 捣衣篇:古代乐府诗的一种,主要描绘妇女为远戍的丈夫准备寒衣的场景。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秋夜》以城边的笳声拉开序幕,诗人描绘了在暮云下的古城,带着些许深沉的意境。而夜晚萤火虫的光亮照在书帷上,则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诗意的氛围。接下来的诗句通过“游子”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漂泊无依的哀愁和无奈。最后一句,以“西风懒诵捣衣篇”结尾,更是将秋天的景象与思绪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传达出诗人在秋风中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夜》是宋代诗人葛起耕的一首五言律诗,具体创作时间未详,但据诗人生活年代及风格推断可能创作于南宋时期。此时中国正值宋金对抗的动荡时期,民不聊生,家国之痛萦绕在文人墨客心头。
葛起耕在当时生活坎坷,出任县令又遭罢免,辗转流离,抑郁不得志。但他为人正直,心系百姓,以诗歌记录民生疾苦,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这首《秋夜》正是其代表作品之一。
诗中描绘了萧瑟的秋天景象,表现出游子离愁和乡思之情。同时,诗人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动乱不安和个人对家园破碎的深切痛惜。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葛起耕独具特色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