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日寄湖杭二从事
恋别山灯忆水灯,山光水焰百千层。
谢公留赏山公唤,知入笙歌阿那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告别灯火闪烁的山和水之间,山水之间散发出无数的光芒和热度。如同诗人在邀请朋友共享此景,这音乐和歌声也成为了祝福和告别的礼物。
去完善
释义
1. 山灯:指元宵节时在山上点起的灯火。这里代指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活动。
2. 水灯:指元宵节时在水上点起的灯火。这里也代指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活动。
3. 山光水焰:形容灯火照耀下的山水景色。
4. 百千层:形容灯火繁多,如层层叠叠的光焰。
5. 谢公留赏:谢公,即东晋诗人谢灵运,这里用来比喻官员对元宵活动的欣赏。
6. 山公唤:山公,即西晋官员山涛,这里用来比喻官员对元宵活动的召唤。
7. 阿那朋:乐府诗中的一种曲名,这里用来描绘元宵节时的歌舞欢宴。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上元日寄湖杭二从事》中,李郢以“山灯”和“水灯”作为意象,生动描绘出元宵夜的繁华景象。其中,“山光水焰百千层”一句巧妙地将山水、灯火和歌舞交融在一起,形成一幅层次丰富的画面。诗人还通过引用谢公(谢安)与山公(山涛)的故事,表达了与朋友共赏美景的愉悦心情。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悠远,展现了李郢在诗歌创作上的独特才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上元日寄湖杭二从事》是唐朝诗人李郢于贞元二十年(804年)所创作的。当时,李郢在洛阳担任司议郎的职务。这首七言律诗表达了他对浙江杭州和湖州两地友人的怀念之情。
贞元年间(785-805年),唐朝社会相对稳定,经济逐渐恢复。然而,由于安史之乱的影响,朝廷仍面临着诸多内外压力。诗人李郢身处这一历史时期,对国家的前途命运充满忧虑。他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包括杭州和湖州的两位从事。他们在上元节(元宵节)时有书信往来,共同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李郢作为一位关注民生、关心国家命运的诗人,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意义。他在《上元日寄湖杭二从事》中写道:“闻说君家好弟兄,教示苗裔继家风。”这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家族和睦、子孙成才的期许,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注重家族传统教育的风气。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