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圆鉴上人游天台
西岭草堂留不住,独携瓶锡向天台。
霜清海寺闻潮至,日宴江船乞食回。
华顶夜寒孤月落,石桥秋尽一僧来。
灵溪道者相逢处,阴洞泠泠竹室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西岭草堂无法留住我,独自带着瓶子和锡杖走向天台。在霜冻的海寺里听到潮水的声音,白天在江船上就餐并返回。华顶峰的夜晚寒冷,孤独的月亮落下;秋天的石桥上,一个僧侣缓缓走来。在灵溪道的相遇之处,阴凉的洞穴和竹林房间悄然打开。
去完善
释义
1. 西岭:中国四川省成都市西边的岷山。
2. 草堂:中国诗人杜甫曾居住过的地方,位于四川成都浣花溪旁。
3. 天台:天台山,是中国浙江省东部的一座山,以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而闻名。
4. 瓶锡:锡杖,僧人所持的法器之一。这里代指僧人。
5. 海寺:临海的山寺。这里具体指的是天台山的国清寺。
6. 华顶:天台山主峰华顶峰,海拔1098米。
7. 石桥:天台山中的一座古石桥,名为“琼台”。
8. 灵溪:在浙江省天台县城北。
9. 泠泠:形容清凉或声音清脆。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是唐朝诗人李郢写给即将前往天台山游览的圆鉴上人的送别诗。
首联点明送别的地点和原因,西岭草堂因为容纳不下上人及其行装,所以上人只能独自携带行李前往天台山。诗人用“留住”和“独携”两个动词对比,表现出行路的决心。
颔联描述上人游历过程中的情景,海寺因为霜气的清洁而更能听到潮水之声,江船中的日宴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这两句勾勒出一路行程的风貌。
颈联则以想象的手法写出天台山的景象,华顶之夜寒冷孤独,圆月落下;秋天结束后石桥之上迎来一位僧人,暗示着圆鉴上人即将到达的目的地。
尾联则是诗人寄托自己的愿望于圆鉴上人,希望他们能在天台山遇到灵溪道者,并在幽深而凉爽的竹林中共度时光。诗人通过对环境的描绘,传达出内心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真挚祝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圆鉴上人游天台》是晚唐诗人李郢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晚唐时期(公元847-907年)。在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人民生活困苦。然而,佛教在这一时期却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许多文人和僧人纷纷投身于佛教事业。
李郢是一位富有才情的诗人,他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在仕途上并未取得显著成就,因此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在这个时期,他与圆鉴上人是好友,两人时常一起切磋诗歌创作。当圆鉴上人决定游历天台时,李郢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送别诗。
在晚唐时期,天台宗是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以浙江天台山为圣地。天台宗注重禅修和实践,强调禅定和智慧并重。圆鉴上人此次游天台,既是寻求禅宗的启迪,也是为了游历名山大川,体验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综上所述,《送圆鉴上人游天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晚唐时期,李郢在这一时期的人生际遇颇显坎坷。在送别友人之际,他以诗寄情,表达了对友人的关爱和祝愿,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佛教修行的关注和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