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天台
南国天台山水奇,石桥危险古来知。
龙潭直下一百丈,谁见生公独坐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南方的天台山水奇特壮观,古老的石桥险峻众所周知。
龙潭瀑布倾泻而下有100米深,有谁见过那位高僧独自坐在那里的时候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天台:即天台山,位于浙江省东部,以瀑布、山岩著名。
2. 石桥:指通天台山的石梁飞瀑景观。
3. 危险:此处意为山路陡峭,行走困难。
4. 古来知:自古就被人们所知。
5. 龙潭:可能指天台山的一处地名为龙潭。
6. 直下:指从高处直泻而下。
7. 百丈:形容落差很大。
8. 生公:东晋僧人名道生,世人尊称他为生公。
9. 独坐:独自静坐,指一种修行方式。
去完善
赏析
首联“南国天台山水奇”从宏观的角度描绘了天台的奇特景色,以“奇”字概括天台山的独特之处,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奇幻、神秘的气氛。次句“石桥危险古来知”则聚焦于山中的一座石桥,其险峻的形态以及悠久的历史,进一步增强了此地的神秘感。
颔联“龙潭直下一百丈”通过龙潭瀑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天台山壮观的自然景观。龙潭瀑布下落的高度达一百丈(约300米),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描述这一高度,突出了瀑布气势磅礴的特点。然而,这样一个壮观的景象却很少有人看到,这也反映了游人稀少,突显出天台山的静谧与清幽。
颈联“谁见生公独坐时”则是采用了问句的形式,表达对古人苏轼的理解和怀念之情。生公,即南朝梁代著名高僧竺道生,这里象征着对宗教信仰的虔诚以及对古代文化的敬仰。诗人以疑问的形式表达了对这位高僧独自静坐天台时的思考与体验的好奇之心。这样的表达方式不仅拓宽了诗歌的意境,同时也引发读者思考:在当时的环境下,生公静坐天台时会有怎样的体悟?这无疑增加了诗歌的深度和丰富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重游天台》是唐朝诗人李郢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晚唐时期,大约在公元9世纪中期。这个时期的唐朝已经开始走向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治斗争激烈。
在诗人生平方面,李郢曾担任过地方官员,但他对官场的腐化感到厌恶,决定退隐田园。他的诗歌作品主要反映了农村生活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朝廷腐败的不满。
在天台山的地理背景方面,天台位于浙江省东部,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这里山清水秀,风景秀丽,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天台山的宗教文化氛围浓厚,有许多古老的寺庙和佛教遗迹。
综上所述,《重游天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晚唐时期,李郢在此时辞官归隐,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他再次游览天台,感受到了天台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气息,从而创作出这首描绘天台胜景的诗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