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自京归家
篱落秋归见豆花,竹门当水岸横槎。
松斋一雨宜清簟,佛室孤灯对绛纱。
尽日抱愁跧似鼠,移时不动嬾于虵。
西江近有鲈鱼否,张翰扁舟始到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菜园中的豆子已经成熟,竹林间的道路弯弯曲曲地通向河边。
雨后湿润的室内,席子显得格外清凉;窗外的寺庙里,灯光透过红色的纱幕若隐若现。
我整日忧愁像只蜷缩的老鼠,长时间无法挪动就像一条懒蛇。
西江那边是否已经有了新鲜的鲈鱼?我想起了张翰划着小船回到家乡的故事。
去完善
释义
1. 篱落:即篱笆墙。
2. 豆花:指豆类作物开花。
3. 竹门:竹子做的门。
4. 横槎:水中突出的石梁或树木。
5. 松斋:指松树下的斋房。
6. 清簟:凉爽的竹席。
7. 佛室:供佛像的屋子。
8. 绛纱:红色的纱巾。
9. 尽日:整天。
10. 抱愁:怀着忧愁。
11. 跧似鼠:形容像老鼠一样蜷缩起来。
12. 移时:过一段时间。
13. 不动嬾于虵:形容像蛇一样懒散不动。
14. 西江:长江下游的一段。
15. 鲈鱼:一种鱼类。
16. 张翰:西晋文学家,字季鹰。曾任大司马东曹掾。《晋书·文苑传·张翰》记载他因见秋风起,思吴中菰菜、蓴羹、鲈鱼脍,遂辞官回乡。后世因以“张翰”作为思念故乡的典故。
17. 扁舟:小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秋色为主调,描绘了诗人在立秋时节从京城回到家乡后的所见所思。首联写诗人看到家园篱笆墙内豆子开花,门前小河边横卧着一条竹筏,这些都是家乡的亲切景象,也是诗人感受到的秋天的信息。颔联写诗人来到家中的书房,舒适的环境让他想起了秋天,独自对着绛纱油灯沉思。颈联抒发了诗人的惆怅之情,他沉浸在乡愁之中,仿佛被悲伤压垮,无法动弹。尾联则提到家乡附近有条西江,他希望那里能有鲈鱼游弋,这样他就会像张翰那样,乘舟回家乡。整首诗结构严谨,语言优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既展现了秋天的美好景色,也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立秋后自京归家》是唐朝诗人李郢在长安生活期间创作的一首描写归乡情感的古诗。这首诗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正是唐朝中晚期,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诗人李郢虽身在繁华的长安城,内心却渴望回到家乡。诗人在京城科举失利,并未得到功名,这对他的心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然而,他并没有被挫败感击垮,反而更加珍视家庭、友情和家乡的美好。因此,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离开喧嚣的京城,回到宁静家乡的向往之情。
此外,这个时期的唐朝,虽然表面上看似和谐,但实际上已潜伏着深刻的危机。民间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尖锐,皇权逐渐衰弱,藩镇割据严重。这些都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内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