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僧之台州

标题包含
送僧之台州
独寻台岭闲游去,岂觉灵溪道里赊。 三井应潮通海浪,五峰攒寺落天花。 寒潭盥漱铜瓶洁,野店安禅锡杖斜。 到日初寻石桥路,莫教云雨湿袈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郢,字楚望,号秋崖,南宋诗人。他的生卒年及生平事迹均不详,只知他是金华人,与陆游、杨万里等著名文人相交甚厚。 李郢的诗才横溢,作品以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他擅长写山水...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独自寻觅在那山间的亭台楼阁,悠然地漫步在山水间,感受着灵溪潺潺流淌的美妙。三井位于波光粼粼的海边,潮水涌动与海风共同营造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五座山峰之间,寺庙错落有致,花瓣随风飘落,宛如仙境。沐浴在清澈的溪流中,洗去一身疲惫;在乡村小店,享受片刻宁静,僧侣们身着禅意的袈裟,步履稳重。当我们初次探访这座石桥的时候,不要让它沾染上世间的尘埃。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台州:今浙江临海市。 2. 台岭:指天台山,位于浙江省台州市。 3. 灵溪:发源于天台县东北天台山中的溪流。 4. 三井:指天台山上的三个水井,分别为“上清井”、“圆珠泉”、“白云泉”。 5. 五峰:天台山有五个高峰,分别是:华顶、赤城、瀑布、佛陇、香林。 6. 寒潭:泛指清凉的潭水。 7. 盥漱:洗手漱口。 8. 铜瓶:用于汲水的铜制器皿。 9. 安禅:佛教术语,意为静坐入定,心境平静。 10. 锡杖:僧人行走时所持的禅杖。 11. 石桥路:指台州著名景点——“仙人桥”。 12. 云雨湿袈裟:指阴雨天气。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送僧之台州”为主题,将佛教僧侣前往台州的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首句中,诗人巧妙地运用“独寻台岭闲游去”的描述,展示了僧人在旅途中独自探索的神秘感,从而引发读者对于僧人行程的向往。接下来的两句,通过“岂觉灵溪道里赊”与“三井应潮通海浪”,说明了僧人行进过程中的自然风景及地理特点,突显了台州地区的独特风貌。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了在旅途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情景:“寒潭盥漱铜瓶洁”暗示了僧人需要在寒冷的水边洗漱,体现了生活的艰辛;而“野店安禅锡杖斜”则是描绘了僧人在野外旅社休息时的场景,彰显了他们的心境平静与超凡脱俗。 在诗的结尾部分,诗人又以“到日初寻石桥路,莫教云雨湿袈裟”作为劝诫,希望僧人在到达台州之初就探寻出安全的道路,以免被沿途的云雾和雨水打湿僧袍。这种关怀不仅是对僧人的祝愿,更是对他们信仰生活的深深敬重。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富有画面感的文字,呈现了台州的自然风光、旅途中的生活实景以及僧人对未来的期许,既表达了诗人对送行友人的关切之情,又展示了诗人对台州地区景观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唐文宗太和年间(827-835年),晚唐诗人李郢创作了这首诗《送僧之台州》。此时正值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社会动荡不安,藩镇割据严重。诗人李郢在唐宪宗元和年间及以后一段时间任侍御史,晚年弃官归隐江州(今江西九江)。在这首诗中,他以送别诗的形式抒发对友情的留恋和对生活的感慨。 “送僧之台州”表达了李郢对即将离开的朋友的惜别之情。这个时期的李郢,经历了宦海沉浮,看透了世俗纷扰,选择归隐江湖。他对佛学有着浓厚兴趣,和许多僧人结下了深厚友谊。他笔下的“山藏古寺无僧知,石上高僧枕席迟。待得秋香篱落间,燕僧相见不相思。”描绘了一幅祥和的僧侣生活画卷,传达出他与友人之间的默契和惺惺相惜。 当时社会局势复杂,战乱频繁,民众疾苦深重。在这样的背景下,李郢以一首抒怀诗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也反映了他内心对和谐安宁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