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后西湖泛舟看断冰偶成长句
一阳生后阴飙竭,湖上层冰看折时。
云母扇摇当殿色,珊瑚树碎满盘枝。
斜汀藻动鱼应觉,极浦波生鴈未知。
山影浅中留瓦砾,日光寒外送涟漪。
崖崩苇岸纵横散,篙蹙兰舟片段随。
曾向黄河望冲激,大鹏飞起雪风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太阳升起后寒冷的风渐渐消失,此时湖面上的冰层开始破裂。
在宫殿内,云母制成的扇子轻轻摇曳着,珊瑚树的碎片洒落满地。
在水边的鱼可能感知到了水面的动静,而远处的雁群对此还一无所知。
阳光照在山上,映射出斑驳的光影,水面泛起阵阵涟漪。
岸边的水草在寒风中飘摇,而船只在湖面上随波逐流。
曾经我站在黄河边目睹激流勇进的场景,那就像是大鹏鸟振翅高飞、风雪扑面而来的景象。
去完善
释义
一阳生后阴飙竭:“一阳生”表示冬至后阳气开始生发,这里用以指代冬至时节。“阴飙竭”表示寒气减弱。
湖上层冰看折时:“折时”表示冰冻消融的时刻。这句话的意思是湖面开始解冻的时候可以看到结冰的情景。
云母扇摇当殿色:“云母扇”是古代宫廷里的扇子,因材质为云母而得名。“当殿色”是指云母扇在阳光下闪现出五彩斑斓的光芒,如同宫殿中的色彩一样艳丽。
珊瑚树碎满盘枝:“珊瑚树”是一种海生植物,形状奇特,色泽红艳。这里用来形容冰层破裂时的景象。“满盘枝”表示破碎的冰块遍布在整个湖面上。
斜汀藻动鱼应觉:“斜汀”指的是水边的小块陆地。“藻动”是说水草在水中摇曳。这句诗是说鱼儿可能感受到了水下水草的晃动。
极浦波生雁未知:“极浦”是最远处的河岸。“波生雁”是说水面波纹的产生使大雁降落。这句话的意思是远处的河岸波浪涌动,然而大雁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山影浅中留瓦砾:“山影浅”表示太阳即将落山,阳光照射的角度较低。“瓦砾”是指废墟。这句诗是说山影映在湖水中,显得比较暗淡,仿佛留下了废墟的景象。
日光寒外送涟漪:“寒外”是形容寒冷的夕阳余晖。“涟漪”是指水面的微波。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夕阳余晖洒在水面上,产生了一圈圈的水波荡漾。
崖崩苇岸纵横散:“崖崩”是指河岸边的断崖崩塌。“苇岸”是指河边长满芦苇的地方。这句诗是说断崖崩塌时,旁边的苇岸被乱石砸得纵横散开。
篙蹙兰舟片段随:“篙蹙”是指用竹竿撑船的动作。“兰舟”是指装饰精美的游船。“片段随”是说船只被乱石砸破,残片随波逐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李郢在冬至后的西湖泛舟时所作,描绘了湖面冰封的景象和周围环境的转变。诗中的词语搭配生动形象,凸显出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视角。
首联“一阳生后阴飙竭,湖上层冰看折时”,点明了冬至时节阳气初动、阴气渐消的特点,以及湖面结冰的现象。这里的一阳指的就是冬至,即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这一天,标志着太阳的回升,同时也是寒气最重的时刻。
颔联“云母扇摇当殿色,珊瑚树碎满盘枝”,以云母扇和珊瑚树这两个珍贵的物品作为比喻,形象地描绘了阳光穿透冰面,使湖水呈现出缤纷的色彩。同时,破碎的珊瑚树则象征了湖面上的残冰,进一步强化了诗人所描述的场景。
颈联“斜汀藻动鱼应觉,极浦波生雁未知”,诗人通过鱼的感知和雁的无知,反映了自然界生物之间的差异,同时也表现出了自己在观察自然时的细致入微。此外,这一联还暗示了季节的更迭,预示着春天的即将到来。
尾联“曾向黄河望冲激,大鹏飞起雪风吹”,诗人运用黄河和大鹏的形象,表明了在这寒冷的季节里,大自然依然具有强烈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了蓬勃的生机。
整首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感悟,是一首极具艺术价值和美学韵味的作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唐文宗太和年间(827-835年),晚唐诗人李郢游历杭州,行至西湖之时,正值冬至过后。
在晚唐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唐王朝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百姓生活困苦。此时李郢作为一位关心民生、关切国家命运的文人,面对家国之痛和时代的悲哀,他的内心充满了忧虑和无奈。然而,在这沉重的现实背景下,他仍然保持了乐观的生活态度,他以善于发现自然美的眼光欣赏了西湖的断冰之美,并在心灵上得到了暂时的慰藉。
诗人李郢以其沉郁顿挫的诗风,描绘了冬至过后的西湖景象。诗中将大自然的纯美与人生的哲思相互映照,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热诚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通过这首诗歌,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位晚唐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以及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