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尽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近日里因为贪恋春天的美好而醉酒度日,每天醒来都能看到衣衫上沾染着酒渍。
缓缓的水流载着漂浮的花瓣流向远方的小溪,天空中的积云含着雨滴飘向孤独的小村庄。
人在闲散的时候总是容易感叹时光的无情,然而离群索居的日子又难以唤起古人的灵魂。
我无比感激那些乐于与我分享春天的流莺,它们在清晨依然来到这个寂寥的花园。

去完善
释义
1. 春尽:指春天即将结束的时候。
2. 惜春:珍惜春天时光。
3. 醉昏昏:形容喝醉酒后的状态。
4. 醒后衣裳见酒痕:醒来后身上的衣服还有酒的痕迹。
5. 细水浮花:形容水流缓慢,花儿随波逐流。
6. 别涧:其他的水流或小溪。
7. 断云含雨:形容天上的云层带着雨水。
8. 孤村:孤独的小村庄。
9. 人闲:这里指人们悠闲的状态。
10. 芳时:美好的时光,这里指春天。
11. 地迥:地理上的偏远。
12. 自古魂:古人的灵魂。
13. 惭愧:这里是谦虚的语气,表示感激。
14. 流莺:飞行中的黄莺。
15. 西园:古代园林的名称,这里泛指园林。

去完善
赏析
《春尽》是唐代诗人韩偓所创作的诗词,描绘了暮春时节的景象和诗人对春天的留恋之情。首联“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表现出诗人因为惋惜春天的离去而借酒消愁,以至于醉得昏昏沉沉,醒来后发现衣服上还留有酒的痕迹。这一句生动地刻画了诗人沉浸在伤春情绪中的状态。
颔联“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暮春的景象:细细的水流载着落花流向别涧,断断续续的云朵带着雨滴飘向孤寂的小村庄。这一联不仅勾勒出春天最后的美丽画面,同时也暗示着春天的即将离去。
颈联“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表达了诗人对于春光流逝的无奈与哀怨。诗人感叹在闲暇时很容易生出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的遗憾,然而身处偏远之地难以找到古人的踪迹,无法像古人那样寄情于山水之间,抒发心中的情感。
尾联“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则转向了对自然界生灵的关注。诗人觉得羞愧的是,即使在这样的时刻,流莺依然对他表示深厚的友情,清晨时分还在为他唱起动听的歌谣。这里的“流莺”暗含着诗人对自然的感慨,也是他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春日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诗人内心情感的深刻剖析,传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眷恋以及对自然、人生的独特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尽》是唐代诗人韩偓的一首描绘春天将尽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晚唐时期,大约公元897年前后。此时正值唐末战乱频仍的时期,韩偓作为朝廷重臣,饱受战乱的困扰。然而他并没有沉浸在个人悲痛之中,而是通过观察春天的自然变化来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希望。
在这一时期,由于黄巢起义等社会动荡,唐朝政权已经岌岌可危。韩偓身处其中,亲眼目睹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因此,他在诗中以“绿杨著雨水”等景象比喻战乱的惨烈,以“轻著草衣裳”等细节描绘人民的苦难生活。
此外,韩偓还巧妙地运用了历史典故。如“收灯庭院”一词,暗指皇宫的衰落;而“清明节近”则预示着季节的更迭和新生的希望。通过这些细腻的描绘,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同时也流露出对和平与安宁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