荼醾
野白荼醾夹路长,迎风不断挹浓芳。
凤池荀令曾来否,几许薰炉敌此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路边的白色荼蘼花开得正盛,一路蔓延。它们迎着风,不断地散发出浓郁的香气。曾经那位像凤凰一样的荀令是否在凤池来过呢?这种花香是如此浓烈,恐怕没有什么熏炉能与之匹敌。
去完善
释义
1. 野白荼醾:这里指白色的荼醾花。
2. 夹路长:形容荼醾花分布在道路两侧的长度很长。
3. 迎风不断挹浓芳:描述荼醾花在风中持续散发出浓郁的香气。
4. 凤池:原指凤凰池,是中国古代皇家宫苑的一部分,这里代指朝廷。
5. 荀令:荀彧,东汉末年政治家、名士,曾任尚书令,因其对薰香有研究,故称“荀令”。
6. 薰炉:一种薰香器具,用于燃烧香料以产生香气。
7. 敌此香:与这花香相比。
去完善
赏析
薛绍彭的《荼醾》是一首描绘荼醾花的诗。首先诗人描述了荼醾花在田野中沿路盛开的美景,“野白荼醾夹路长”一句表现了荼蘼花的广泛分布和繁茂生长。其次,“迎风不断挹浓芳”则表达了荼醾花在微风中散发着浓郁的芳香,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凤池荀令曾来否,几许薰炉敌此香。”这两句诗通过询问凤凰池的荀令是否曾到访这里,以及他使用过的薰炉是否能抵挡荼醾的香气,表现出诗人对荼醾花的赞美。同时,诗人以想象的方式传达出荼醾花的香气之浓烈,使其具有更为生动的艺术效果。整首诗以其清雅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和对荼醾花特点的深入把握,给人以美的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荼醾》是宋朝诗人薛绍彭的一首描绘荼蘼花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的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薛绍彭正身处繁华的汴京(今河南开封),担任朝廷官员。作为一名政治家、文人,他对时政的关注和对生活的感悟使得他能够在诗歌中表达出对自然美的向往和追求。
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北宋晚期,社会相对繁荣稳定。然而,政治腐败、党争不断等问题仍然存在。薛绍彭作为朝廷官员,可能对这些现象有所思考,并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看法。此外,北宋时期的文化氛围浓厚,文人墨客热衷于品鉴自然之美,这也为薛绍彭提供了创作灵感。
在这首《荼醾》中,薛绍彭通过对荼蘼花的描绘,表达了他的审美情趣和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同时,也可能寓含着他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对生活的无奈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窥见作者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心境和思想。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