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论笔砚间物

标题包含
论笔砚间物
研滴须琉璃,镇纸须金虎。 格笔须白玉,研磨须墨古。 越竹滑如苔,更须加万杵。 自封翰墨卿,一书当千户。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研墨需用琉璃碗,压纸需要用金虎镇。 毛笔要用白玉制成,研磨必须使用古老墨锭。 竹子制成的笔杆光滑如苔藓,还需要经过成千上万次的捶打。 我自封为书法大家,写一封信抵得上千户的俸禄。
去完善
释义
1. 研滴:研墨时用来滴水的器具。 2. 琉璃:琉璃是一种矿物颜料,可以用于绘画或作为研滴。 3. 镇纸:书写时压平纸张的文具。 4. 金虎:古代传说中的神物,象征尊贵与权威,此处指用金虎装饰的镇纸。 5. 格笔:毛笔的一种款式,此处指使用白玉制成的毛笔。 6. 墨古:品质优良的墨块,意指古老的墨块。 7. 越竹:产于越地的竹子,质地光滑如苔。 8. 万杵:形容墨块研磨的次数极多,以获得细腻均匀的墨色。 9. 翰墨卿:指擅长书法的人。 10. 一书当千户:意指书法家所写的作品价值连城。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论笔砚间物》是北宋诗人薛绍彭的一首描绘书法用具和精神的诗作。全诗以生动的意象和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了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对品质的追求。 首联“研滴须琉璃,镇纸须金虎”,描述了研滴(研墨用的滴水器)和镇纸两种书法用具的材质要求:研滴需用琉璃制成,光洁透明;镇纸需用黄金打造,威严而不失雅致。这种材质的选用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书法用具的重视,也寓意着书法艺术的高雅与庄重。 颔联“格笔须白玉,研磨须墨古”,则是对毛笔和墨锭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毛笔需要用白玉制成,洁白无瑕,象征书法家的心地纯洁;墨锭则要选用古墨,质地醇厚,体现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底蕴。 颈联“越竹滑如苔,更须加万杵”,通过对竹制笔管的刻画,强调其细腻光滑的质感如同青苔,同时表达了书法家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经过多次研磨和锤炼,以达到最佳书写效果。 尾联“自封翰墨卿,一书当千户”,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期许:立志成为一位书法大家,通过自己的作品赢得世人的认可与尊敬。这一句既展现了诗人的自信,也强调了书法艺术的价值与意义。 总之,《论笔砚间物》这首诗歌通过对书法用具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与追求,以及对品质与技艺的执着与敬意。这首诗富有哲理,引人深思,值得细细品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论笔砚间物》是北宋著名书法家、诗人薛绍彭的一首咏物诗。薛绍彭生于公元1046年,卒于公元1116年,他的书法作品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知名,尤以行书闻名于世,与苏东坡并称为“二妙”。他创作的《论笔砚间物》这首诗,借笔砚等文房用具的描绘,表现出他对书法艺术的热情和对文人生活的热爱。 在北宋时期,文人墨客崇尚儒家经典,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同时也热衷于文学艺术的创作和发展。这一时期的书法艺术更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峰,形成了许多著名的书法流派。薛绍彭作为北宋的一位杰出书法家,他以自己的作品和诗歌展示了对书法艺术的独到见解和深刻理解。 这首《论笔砚间物》的创作时间大致处于公元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此时的北宋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然而随着封建社会的逐渐没落,各种社会矛盾也日益尖锐。薛绍彭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虽然过着优游林下、诗酒书画的生活,但他的内心深处仍然流露出一种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