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山夜看圣灯
虔祷游灵境,元妃夙志同。玉香焚静夜,银烛炫辽空。
泉漱云根月,钟敲桧杪风。印金标圣迹,飞石显神功。
满望天涯极,平临日脚红。猿来斋石上,僧集讲筵中。
顿作超三界,浑疑证六通。愿成修偃化,社稷保延洪。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虔诚祷告游览仙境,与元妃共享此心愿。
寂静的夜晚燃起玉香,银烛在天空下闪耀。
山泉在云朵根部冲洗月亮,钟声在松柏梢头回荡。
金色印迹标记神圣之地,飞石展现神奇功力。
举目远望天涯尽头,太阳即将落下。
猿猴来到斋堂的石头上,僧侣们聚集在讲经的地方。
顿时超越三界的束缚,仿佛实现了六通的智慧。
祈愿修行成就教化,国家延续繁荣昌盛。
去完善
释义
1. 三学山:位于中国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佛教名山,是四川省级风景名胜区。
2. 元妃:指的是唐玄宗的皇后杨玉环,此处借指美好的女性。
3. 灵境:指的是仙佛等神灵所居之地,这里是指三学山。
4. 银烛:此处指银白色的蜡烛,借指明亮的灯光。
5. 辽空:辽阔的天空。
6. 泉漱云根月:泉水在山根处与月亮相映,形容月光下泉水潺潺的景象。
7. 钟敲桧杪风:钟声在风吹过的松柏林间回荡,形容宁静的夜晚。
8. 印金标圣迹:用金子雕刻的神圣遗迹。
9. 飞石显神功:飞石展现神奇的力量。
10. 日脚红:夕阳西下的景象。
11. 猿来斋石上:猿猴来到斋戒的地方。
12. 僧集讲筵中:僧人聚集在讲经的地方。
13. 超三界:超越生死轮回的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
14. 证六通:证得六种神通,包括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和如意通。
15. 修偃化:修身养性,精神修养。
16. 社稷:国家的代称,这里指的是国泰民安。
17. 延洪:延长和拓展。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夜晚在三学山观看圣灯的诗。诗人通过对灵境、元妃的虔诚祈祷,表达了对中国古代信仰的敬意。诗中的“银烛炫辽空”与“泉漱云根月,钟敲桧杪风”不仅展现了夜晚圣灯的美景,还暗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而“猿来斋石上,僧集讲筵中”则描述了当时的热闹场景,让人仿佛置身其中。在“愿成修偃化,社稷保延洪”一句,诗人通过祈祷,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祈福。整首诗既有细腻的描写,又有深刻的意境,展现了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三学山夜看圣灯》是唐代诗人徐氏创作的一首描绘圣灯景象的古诗。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唐朝时期,这是一个社会繁荣、文化艺术昌盛的时代。
在那个时候,徐氏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女诗人,虽然身为女性,但在那个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里,她依然能够通过自己的才情和学识脱颖而出,成为了一位颇有影响力的文人。然而,她的生活也并非一帆风顺,她与丈夫分居两地,这让她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慨和理解。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徐氏游览了三学山,看到了神秘的圣灯现象。这是一种自然奇观,无数的灯光在夜幕下闪烁,仿佛是天上的繁星落到了人间。这种景象让徐氏感慨万分,她想起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那些在黑暗中找到光明的人们。
因此,她将这种感受融入到了诗中,创作出了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古诗。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圣灯的景象,更表达了她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光明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