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丈人观谒先帝御容
共谒御容仪,还同在禁闱。笙歌喧宝殿,彩仗耀金徽。
清泪沾罗袂,红霞拂绣衣。九疑山水远,无路继湘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同朝见圣上的风采,如同在宫廷之中。宫殿里歌声喧闹,五彩的仪仗熠熠生辉。
泪水打湿了罗衣,红霞轻抚锦绣华服。九嶷山的山水遥远,却找不到接替湘妃的路。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游丈人观:古地名,具体地点已不可考。
2. 谒:拜见;拜谒。
3. 先帝御容:先帝的画像或塑像。
4. 禁闱:皇宫内室,指代皇帝的住处。
5. 笙歌:演奏笙乐的歌宴。
6. 宝殿:宫殿的美称。
7. 彩仗:古代仪仗队所用的彩色旗子,此指代仪仗队。
8. 金徽:金属制成的标志,这里指的是皇宫的标志。
9. 清泪:悲伤的泪水。
10. 罗袂:丝绸做的袖子,这里指代丝质衣物。
11. 红霞:红色的云彩,这里形容鲜艳的颜色。
12. 拂:轻轻擦过。
13. 绣衣:华丽的衣服。
14. 九疑山:又称九嶷山,位于湖南南部。
15. 湘妃:传说中的古代帝王舜的妻子娥皇和女英,二人死后成为湘水之神,称为湘妃。
去完善
赏析
《游丈人观谒先帝御容》徐氏描绘了人们一同拜见皇帝遗容的场景。诗歌开篇描述众人共同参拜的景象,仿佛皇帝仍然在宫廷之中。紧接着,诗人通过“笙歌喧宝殿,彩仗耀金徽”描绘出皇帝在世时繁盛的场面,衬托出如今皇帝的逝去给宫廷带来的冷清和哀伤。
第五、六句“清泪沾罗袂,红霞拂绣衣”描绘了人们眼中饱含泪水,脸上沾染着悲伤的痕迹。虽然字面意义是描述人们泪湿衣衫的画面,实际上也是暗示人们对于皇帝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最后两句“九疑山水远,无路继湘妃”则引用了舜帝南巡不返、葬于九嶷山的故事,意味着人们无法追随皇帝的足迹。这里表达了人们对皇帝的敬仰以及离世的不舍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丈人观谒先帝御容》是南宋词人徐氏的一首古体诗。这首古诗创作于公元1159年,也就是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这个时期,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政权相对稳固,但是军事防御仍然相当严峻。
这一年,词人徐氏已过不惑之年,经历了战乱、流离失所的苦难生活。他辗转各地,对民生疾苦有着深切了解。同时,他也是一位热血忠臣,心怀国家民族的大义,崇尚道德伦理,弘扬儒家文化。在人生遭遇诸多磨难的同时,他并未消极悲观,反而以坚韧的意志和非凡的才情积极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南宋初期,战局尚未稳定,政治斗争激烈。朝中权臣秦桧等人把持大权,排斥异己,忠良之士受到打压。尽管如此,词人徐氏依然保持正直刚毅的品质,坚持自己的信念,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