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参寥师归钱塘

标题包含
送参寥师归钱塘
我先大夫东南游,六年云水穷抉搜。 吹嘘人物到方外,伯乐未忍轻骅骝。 老师一见心相投,气味要是同薰莸。 尘埃岂解埋珠玉,自有宝气干斗牛。 作诗为文尽余事,劲节凛凛横九秋。 俗子欲交辄掉头,我友天下第一流。 虽遭谤骂不少避,年世久已同浮沤。 我昨南来自炎州,师亦方解钟仪囚。 握手流涕古汴沟,生死骨肉我未瘳。 众人见弃谁相休,累然独处空山幽。 忽闻剥啄师唤我,洒扫茅堂三日留。 行行吴越有旧隐,明年当泛西湖舟。 赠言乃是朋友义,敢效儿女空绸缪。 夜光明月宜自收,虎文豹缬非身谋。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苏过(1072年-1123年),字叔党,号斜川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第三子,与其父苏轼、兄长苏迈合称“三苏”。 苏过自幼聪颖过人,深受父亲苏轼的教诲和熏陶...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我的前任老师曾去东南之地旅行探访,度过了六年的漂泊时光。他热心的推荐人才到庙堂之上,就如同伯乐不会轻视千里马一般。初次见面时,老师的品性与我为伍,我们之间是同类相吸的关系。尽管世上庸人众多,但真正的珍宝不会被埋没,他们的光芒终能穿越苍穹。老师擅长写诗作文,犹如挺拔的翠竹傲立风中。对于世俗之人的攀附,他总是不屑一顾;而我视他为天下无双的知己。即使遭遇诋毁谩骂,我们也泰然处之,就像水面上的泡沫般淡然。 我最近从南方回来,得知老师也被释放了。在古汴沟旁,我们激动地拥抱,彼此哭泣。虽然我们仍感生死未卜,但对彼此的思念却愈发深切。世间的人都离我而去,只有老师在山间孤独相伴。突然间,听到有人敲门呼唤我,原来是老师邀请我去他的茅屋住上几天。我们要一起重访江南故地,明年的这个时候还要一起去西湖游玩。 这封信不过是朋友间的道别之言,不敢效仿那些空洞的问候。就如同那明亮的月光和猛虎身上的斑纹,它们的美好无须他人来共同感受。
去完善
释义
1. 我先大夫:指苏轼。大夫,官职名,这里指苏轼曾任的礼部郎中。 2. 六年云水穷抉搜:指苏轼在江南一带游历了六年。云水,指江湖、尘世。穷抉搜,深入探寻。 3. 吹嘘人物到方外:指苏轼推荐了很多才学出众的人物进入佛教界。吹嘘,原指吹口哨,这里意为荐举、推崇。方外,世俗之外,指佛门。 4. 伯乐未忍轻骅骝:比喻苏轼善于发现并推重人才。伯乐,古代善于相马的人。骅骝,指骏马。 5. 老师一见心相投:指苏轼与参寥初次见面就心意相通。 6. 气味要是同薰莸:指苏轼和参寥有着共同的志趣和品味。薰莸,两种有香味的植物,常用来比喻品质的高低。 7. 尘埃岂解埋珠玉:形容苏轼不认为世俗会埋没像参寥这样的人才。珠玉,指珍贵的人材。 8. 自有宝气干斗牛:意指参寥有如珍宝般的气质,即使身陷困境也能展现出自己的光芒。斗牛,星名,这里象征卓越的品质。 9. 作诗为文尽余事:苏轼认为写诗作文只是他闲暇时的娱乐。 10. 劲节凛凛横九秋:形容苏轼刚正不阿的气概如同秋天的树木一样坚定。 11. 俗子欲交辄掉头:苏轼对那些趋炎附势之人不屑一顾。 12. 我友天下第一流:苏过认为自己结识的朋友都是人世间最优秀的人。 13. 虽遭谤骂不少避:尽管受到诽谤攻击,苏轼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 14. 年世久已同浮沤:指时间流逝,苏轼的人生经历已经如同泡沫一般消散。 15. 古汴沟:汴水古道,位于今河南省境内,是苏过和参寥两人分别的地方。 16. 炎州:南方炎热的地区,这里代指岭南地区。 17. 钟仪囚:钟仪,春秋时楚国的乐官,因罪被晋国俘虏。这里喻指参寥被贬谪的经历。 18. 握手流涕古汴沟:指苏过与参寥在汴水古道重逢,感慨万分。 19. 生死骨肉我未瘳: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0. 众人见弃谁相休:指苏轼不被世人理解。 21. 累然独处空山幽:指参寥被贬谪后的孤独生活。 22. 剥啄:敲门声。 23. 洒扫茅堂三日留:指参寥邀请苏过在茅舍里逗留数日。 24. 吴越:江浙地区。 25. 明春:春天。 26. 西湖舟:西湖游船。 27. 朋友义:朋友的情谊。 28. 敢效儿女空绸缪:苏过不敢效仿寻常人那般陷入缠绵的情感之中。 29. 夜光明月宜自收:劝诫参寥要珍惜自己的才华。 30. 虎文豹缬非身谋:指富贵荣华不是苏轼追求的。虎文豹缬,指虎纹豹斑,比喻华丽的服饰。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苏轼与参寥之间的深厚友情和共同追求的诗。诗人首先以苏轼的角度描述其发现参寥的过程,比喻其为伯乐的寻得千里马。之后表达出两人因为精神世界的相通而成为好友,并且彼此都独立不群,受人敬仰。接着通过对比世俗之人与他们的关系,突出了他们的高洁品格。 接下来诗人以自己与参寥的相处经历,强调二人之间深厚的友谊,并通过描绘自己的伤痛和对参寥的关心来表达这种情感的真挚。然后通过“众人见弃谁相休”、“虎文豹缬非身谋”等诗句,指出自己和参寥因坚守道义而遭受的非议。结尾处,诗人勉励参寥珍惜自己的才能,并保持高尚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参寥师归钱塘》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的幼子苏过所作,具体创作时间应为公元1079年左右。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而其子苏过则随行在侧。此段时间对苏轼一家而言,是人生中较为艰难的岁月,但也是他们父子情深、共同面对困境的时光。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宋朝正处于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士人崇尚文雅,诗歌成为文人墨客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此外,佛教文化在当时也颇受欢迎,许多文人名士都与僧人有所交往,如苏轼本人就与不少僧人交情甚深。这种文化与宗教的氛围,无疑影响了苏过创作这首诗的心境和灵感。 在这首诗中,苏过以钱塘江为背景,描绘了参寥师即将乘舟离去的画面。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参寥师的深厚感情,同时也通过钱塘江的波涛汹涌,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艰辛。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苏过深厚的文学功底,还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文人所具有的敏感和深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