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幸韦嗣立山庄应制
竹径桃源本出尘,松轩茅栋别惊新。
御跸何须林下驻,山公不是俗中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翠绿的竹林小径与美丽的桃花源都是超脱世俗的存在,松木搭建的房子则给人以全新的视觉体验。天子并不需要来到这山间林下休息,因为山中的隐士并非世俗之人。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奉和:指写诗与别人唱和。
2. 幸:帝王到达某地,叫“幸”。
3. 韦嗣立:人名,唐玄宗时期的大臣。
4. 山庄:山中别墅。
5. 应制:一种诗体,为配合典礼、应皇帝之命而作的诗。
6. 竹径桃源:指竹林小径和桃花源,寓意理想中的美好境地。
7. 出尘:超脱世俗。
8. 松轩茅栋:指韦嗣立的住所。
9. 别惊新:意为给人带来惊喜。
10. 御跸:皇帝的车驾。
11. 何须:何必。
12. 林下驻:在树林下停留。
13. 山公:魏晋时期的著名文人山涛,这里指代韦嗣立。
14. 俗中人:世俗之人。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隐居生活的五言诗。首句“竹径桃源本出尘”以桃花源的景象比喻韦嗣立山庄的清静脱俗,点明主题。次句“松轩茅栋别惊新”写诗人见到山庄时的新鲜感,通过“别惊新”表现其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第三句“御跸何须林下驻”暗示皇帝驾临此处,并非因为山间的美好景色,而是看重韦嗣立的贤能。最后一句“山公不是俗中人”则是对韦嗣立的赞美,认为他是一位超脱世俗的贤者。整首诗通过对韦嗣立山庄环境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赞美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唐玄宗时期,太平盛世的到来使得贵族官僚纷纷寻求满足精神需求的途径,山庄成为他们游宴、休憩的场所。崔湜的《奉和幸韦嗣立山庄应制》描述的就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一次应制之作。
在开元盛世,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此时的崔湜深得皇帝的信任,被任命为宰相,处于人生的巅峰时期。在他的辅佐下,国家政治稳固,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得到空前的发展。然而,随着地位的上升,崔湜开始追求奢侈的生活,对权力和金钱的欲望也逐渐膨胀。最终,他被贬谪到地方任职,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
在这个时代,士大夫阶层盛行崇尚隐逸之风,尤其是在官场受挫或厌倦名利之争的人,往往会选择归隐山林,过上闲云野鹤的生活。崔湜的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绘皇帝驾临韦嗣立山庄的场景,展现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皇帝的忠诚。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