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边愁

标题包含
边愁
九月蓬根断,三边草叶腓。 风尘马变色,霜雪劒生衣。 客思愁阴晚,边书驿骑归。 殷勤凤楼上,还袂及春晖。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九月的时节,草木枯黄; 战争频繁,草叶凋敝。 风尘仆仆的马匹显得疲倦不堪, 冷霜白雪覆盖了宝剑的锋刃。 飘泊他乡的人,心生忧愁,渴望团圆; 军情紧急,信使疾驰传递信息。 在这寒冷的夜晚,满怀期望地守候在高楼之上, 只盼远方的亲人能早日平安归来。
去完善
释义
1. 蓬根:即蓬草的根部。这里指边疆地区的荒芜景象。 2. 三边:古代对边境地带的泛称,通常指幽州、并州、凉州等地。 3. 草叶腓:形容草叶枯黄的样子。腓,草木枯萎。 4. 马变色:指战马因为长途跋涉,风吹日晒而毛发褪色。 5. 霜雪剑生衣:形容宝剑经过风霜雨雪的磨砺,表面生出一层保护膜。这里的“生衣”并非真的衣服,而是比喻宝剑表面的光泽。 6. 客思:离家在外的游子思念家乡的心情。 7. 愁阴:指阴暗的天气,这里用来形容客居他乡时的心情。 8. 边书:边疆的军事文书。 9. 驿骑:古代的信使,负责传递书信和情报。 10. 殷勤:表达诚挚的感情。 11. 凤楼:指华丽的楼阁,这里可能是指皇宫或贵族府邸。 12. 还袂及春晖:意思是希望战争早日结束,自己能够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袂,衣袖;春晖,春天的阳光,这里用来象征家庭的温暖。
去完善
赏析
《边愁》是一首描绘边塞战争气氛和戍楼思亲的诗歌。开篇两句以“九月蓬根断,三边草叶腓”描写了战地环境的荒芜与凄冷。紧接着,"风尘马变色,霜雪剑生衣"描绘了战争的紧张气氛,强调了士兵们历经风霜雨雪,为保卫国家而奋战的精神风貌。 诗中“客思愁阴晚,边书驿骑归”道出了戍楼思亲的感慨。远离家乡,在漫长的寒夜里,独倚高楼,遥望远方故乡,思念之情愈加强烈。而结尾两句"殷勤凤楼上,还袂及春晖"则流露出诗人期盼战争结束,能早日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整首诗展现了边塞战争气氛和戍楼思亲的深情厚谊,堪称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边愁》是唐代诗人崔湜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710年。这一年对于唐朝来说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皇位更迭频繁,政坛风云变幻。 诗人崔湜在此时正值人生的低谷期,他被贬为地方官员,远离朝廷的权力中心。这段时期的经历使他深刻体会到了宦海沉浮和人生无常的道理,也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与此同时,唐朝的社会经济仍然保持着繁荣的局面,尤其是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发展,使得边境地区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而这首诗正是反映了这一时期边疆地区人们的精神风貌和生活状况。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