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幸韦嗣立山庄侍宴应制
丞相登前府,尚书启旧林。式闾明主睿,荣族圣嫔心。
川狭旌门抵,岩高蔽帐临。闲窗凭柳暗,小径入松深。
云卷千峰色,泉和万籁吟。兰迎天女佩,竹碍侍臣簪。
宸翰三光烛,朝荣四海钦。还嗟绝机叟,白首汉川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丞相晋升到前方官署,尚书则向旧日园林致意。在阐明君主的智慧时,荣耀使家族与后宫倍感喜悦。
河流狭窄,直至旗门而止;山岩高高,帐幕遮蔽于其下。透过窗户看见柳树荫浓,小路延伸至松树深处。
群山之间云朵卷起变换着各种颜色,泉水的声音和谐如万物的吟唱。兰花迎接天女佩戴,翠竹阻碍了侍臣的发簪。
皇帝的亲笔书法如同三光照耀,使天下人敬仰。同时我们惋惜那孤独的老渔翁,白发苍苍地躲在汉水之滨的阴影中。
去完善
释义
1. 丞相:这里指韦嗣立,曾任尚书右仆射,所以称“丞相”。
2. 前府:古代官职名,这里指韦嗣立的官职。
3. 尚书:古代官职名,这里指韦嗣立的官职。
4. 式闾:表示对房主的尊重。式,模仿;闾,里巷的大门。
5. 明主睿:赞美皇帝的英明睿智。
6. 荣族圣嫔心:表示皇帝关心宗亲和妃子的心意。
7. 川狭:形容水流狭窄的地方。
8. 旌门抵:古代官僚出行时,有专人手持旗子在前面引导,这里的“旌门”就是指这种情形。
9. 蔽帐临:指皇帝的帐篷设在高山之上,显得很高大。
10. 闲窗:指休息时的窗户。
11. 凭柳暗:依靠着柳树枝头,使光线变得暗淡。
12. 小径入松深:形容小路的尽头是一片茂密的松林。
13. 千峰色:形容山峰的颜色。
14. 万籁吟:形容各种自然声音的交响。
15. 天女佩:比喻兰花的高雅气质。
16. 侍臣簪:形容竹子繁茂,遮挡了官员的头簪。
17. 三光烛:形容皇上的文采犹如日月星之光华照耀。
18. 朝荣四海钦:赞美皇帝的光辉业绩得到四海敬仰。
19. 绝机叟:指隐居不仕的人。
20. 白首汉川阴:形容这位隐士在汉水之畔度过了漫长的一生。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描述了皇帝游幸韦嗣立山庄的场景。首先描绘了丞相、尚书的尊荣地位,以及皇帝在此地显示出睿智与关爱宗族的胸怀。接着描绘了沿途的风景:狭窄的旌门和高山环绕的帐篷。从窗户望出去,可以看到柳荫下的一片静谧;沿着小径走,进入松树林深处。诗人以千峰为背景,以泉声伴奏,展现出一幅生动的美景。
在诗的后半部分,则强调了皇帝的手笔如天赐神光,令朝野上下敬仰。结尾处,感叹那些隐居于山林的人,白发苍苍,悠然自得。整首诗表现出一种对皇家荣耀的赞美和对山林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奉和幸韦嗣立山庄侍宴应制》是唐朝时期诗人崔湜创作的一首应制诗。此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唐中宗李显在位期间(705-710年)。在那时,由于政治斗争和宫廷阴谋的影响,崔湜曾一度被贬为外官,远离朝廷中心。然而,后来他因才识过人而被任命为尚书右丞,成为了皇帝身边的近臣。
在该时间段内,唐朝社会较为繁荣稳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迅速。但另一方面,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也日益激烈。在此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希望通过献诗邀宠来博取皇帝的赏识,以求个人地位的提升。这首《奉和幸韦嗣立山庄侍宴应制》便是崔湜在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创作产物。
在这首诗中,崔湜通过描绘皇帝驾临韦嗣立山庄的场景,赞美了皇帝的圣明和对文人的恩宠,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皇帝的忠诚和对国家繁荣的期许。这种表达方式在当时非常符合宫廷的审美需求,因此使崔湜获得了皇帝的青睐和众人的赞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