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至桃林塞作

标题包含
至桃林塞作
去国未千里,离家已再旬。丹心恒恋阙,白首更辞亲。 怀璧常贻训,捐金讵得邻。抱冤非忤物,罹谤岂由人。 不滥辞终辨,无瑕理竟伸。黻还中省旧,符与外台新。 塞上同迁客,江潭异逐臣。泪垂非属岘,肠断固由秦。 岁月行遒尽,山川难重陈。始知亭伯去,还是拙谋身。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离家不到千里远,已有两周未曾回家。一片赤诚之心,依旧向往朝廷;满头白发,却不得不辞别亲人。 留下珍贵宝石作为传家之宝,弃捐金子,以与邻居保持友好关系。心存冤屈而不冒犯他人,遭受诽谤并非由自身引起。 言辞不当终能明辨是非,洁身自好,道理最终得以阐述。仍然回到中央官署,新的使命开始在外台展开。 一同被贬谪到塞上的朋友,沦落江湖各自为政。眼泪不为岘山而流,断肠之痛与秦国无关。 时光飞逝,岁月渐远,江山景色难以再言。方才明了鲍靓离开的原因,确实是出于自身的考虑。
去完善
释义
1. 去国未千里:离京的路程还没有到一千里。 2. 离家已再旬:已经离家有二十天了。 3. 丹心恒恋阙:心中一直眷恋着朝廷。 4. 白首更辞亲:头发花白的老人才更会远离亲人。 5. 怀璧常贻训:怀璧是指心怀宝玉的典故,常贻训表示经常接受教训。 6. 捐金讵得邻:捐金是捐弃黄金的典故,讵得邻意为怎能得到邻居的尊敬。 7. 抱冤非忤物:抱冤指含冤,非忤物意为自己并没有故意与人不和。 8. 罹谤岂由人:罹谤指遭受诽谤,岂由人表示这难道是由他人造成的吗? 9. 不滥辞终辨:不滥辞是不胡乱辩解的意思,终辨指最终能够分辨清楚。 10. 无瑕理竟伸:没有瑕疵的道理终究能够得到伸展。 11. 黻还中省旧:绂是中省长官的服饰,这里指恢复职位。 12. 符与外台新:符是符节,外台是地方官府,这里指授予新的职务。 13. 塞上同迁客:在边疆之地一同贬谪的官员。 14. 江潭异逐臣:江潭指富春江畔,屈原被放逐于此地。 15. 泪垂非属岘:流泪并非因为思念家乡岘山。 16. 肠断固由秦:伤心断肠的原因是由于秦国。 17. 岁月行遒尽:岁月艰难度过,即将耗尽。 18. 山川难重陈:山水风光难以重新描述。 19. 始知亭伯去:才知道杨秉(字亭伯)离去的事。 20. 还是拙谋身:原来我还是在用笨拙的办法来保全自己。
去完善
赏析
《至桃林塞作》描绘了诗人在离别家乡之后,辗转迁徙的困境。开篇两句概括出离家的距离和时间,奠定一种流离失所的基调。接下来的诗句揭示了诗人虽然被迫离开故土,但心中始终忠诚于朝廷,怀着一颗赤诚之心。接着诗人以怀璧、捐金的典故,揭示自己虽有才华却难以施展,备受委屈。紧接着的四句,表达了诗人坚持真理、不畏诽谤的精神风貌。 接下来四句,描述了诗人在远离家乡的地方担任新的职务,但却没有摆脱被流放的境遇。诗人以泪垂、肠断来比喻自己的苦难遭遇,寄托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最后四句则抒发了诗人感叹岁月流逝,人生坎坷,但仍坚定信念的精神风貌。 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坚定的人生信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至桃林塞作》是初唐诗人崔湜在贞观年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时正值盛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人墨客们以诗歌为媒介,抒发自己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崔湜作为当时的才子,曾任翰林学士、吏部尚书等职,与宫廷文人有广泛交往。然而,他在人生旅途中也曾遭受挫折,如被贬谪外放等。尽管遭遇困境,崔湜仍然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诗歌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民族的深情厚谊。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崔湜的这首《至桃林塞作》展现了作者在边塞生活中的见闻和感受,以及他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和执着。通过对边疆风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守卫家园的士兵们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壮志雄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