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奉和登骊山高顶寓目应制

标题包含
奉和登骊山高顶寓目应制
名山何壮哉,玄览一徘徊。御路穿林转,旌门倚石开。 烟霞肘后发,河塞掌中来。不学蓬壶远,经年犹未回。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壮丽的名山啊,引人驻足凝望。 沿山路穿过树林蜿蜒前行,旗帜立在石头旁显得格外鲜明。 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山水画卷之中,把远方的河塞也尽收眼底。 不必到遥远的蓬莱仙境,也能领略大自然的美好,让人流连忘返。
去完善
释义
"奉和登骊山高顶寓目应制":这是一首古代应制诗。 1. 骊山: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是著名的旅游景点。 2. 高顶:指骊山的山顶。 3. 玄览:指观察事物的深刻视角。 4. 御路:皇帝的行车道。 5. 林转:树林的转弯处。 6. 旌门:指旗帜飞扬的大门。 7. 石开:石头敞开的地方。 8. 烟霞:比喻美好的景色。 9. 肘后发:在手肘后面展现出来。 10. 河塞:泛指边疆地区。 11. 蓬壶:古代传说中的仙境。 12. 经年:经过一整年。
去完善
赏析
《奉和登骊山高顶寓目应制》是一首描绘自然山水风光的诗篇。诗人崔湜以骊山作为观察点,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名山的壮丽景色。诗中"御路穿林转,旌门倚石开"两句生动描绘了骊山上宫殿、道路的宏伟景象。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诗人也感叹自己没有像传说中的蓬壶仙岛那样远离尘嚣,常年生活在这样的美景之中。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开阔,让人感受到了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处。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奉和登骊山高顶寓目应制》是唐代诗人崔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中宗景龙年间(707-710年)。在这期间,崔湜官至宰相,深受皇帝信任,他的政治生涯达到了顶峰。 然而,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并不平静。中宗在位期间,皇后韦氏专权,朝政腐败,百姓疾苦。此外,边疆民族问题也日益严重,边境战事频繁,国家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崔湜以寓目的形式表达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他在诗中描绘了骊山的壮丽景色,以及自己在高顶之上的感受。通过这种表达,他暗示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对朝廷治理的关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